訪許智宏院士:轉型期如何重塑大學精神
2011-03-10 來源:科學時報
“中國還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北大畢業生也可以賣豬肉”、“去除大學校長行政級別,我雙手贊成”……這些驚人之語,是曾任北京大學校長9年的許智宏的肺腑之言。
盡管已于2008年卸任,許智宏依然是媒體關注的焦點。近來,許智宏頻繁走進各大學校園作演講。
“主要是還我做校長以來欠的人情。”許智宏笑言。事實上更多的,他是將自己多年來對中國教育的想法與思考拿為眾人探討。
中國的教育如何回歸教育本意?中國如何能辦出真正一流的大學?如何重塑大學精神?這些正是眾多教育家糾結于心的問題。近日,帶著這些問題,《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許智宏。
回歸教育本意
記者:“中國還沒有世界一流大學”這句話曾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為什么會作出這樣一個判斷?
許智宏:這兩年我陸續去幾所大學作演講,我講的一個核心是轉型期中國大學精神的重塑。前段時間媒體對我的一次演講議論紛紛,說許智宏校長講中國還沒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其實,如果查查我做校長這9年的講話,我一直是這么說的。
誠然,在過去10年中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也取得了很多的進展。但我認為教育正在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教育本身的功能。我不當校長之后,一直在反思這幾年走過的路。教育的根本功能,其實就一句話,像康德講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我們的先輩在《大學》中也講得很清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理念幾百年來沒有變。這是根本的問題,如果忘記這一點,我們的大學就會偏離教育的本意。
記者:教育本身功能的確立,最重要的因素應是大學體制還是外部制度環境的約束?
許智宏:對于中國,一個特殊的情況是,大學外部環境的因素如同整個社會一樣,發生了劇烈變化。我覺得中國的學術界、大學以及科技界對這么多年來外部環境的變化準備不足。
我在1992年底到北京任中科院副院長之前,在上海任中科院植生所所長,記得當時的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先生在視察上海分院時提醒大家說,中國經濟改革這么快,經濟上的變革一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包括科技,要求大家在思想上必須有所準備。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也的確如此,市場經濟這只無形的手,在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深刻影響。社會上反映出的那么多問題,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包括大學在內的整個國家各方面都準備不足,或者整體的設計還不夠完善。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社會轉型期大學精神重塑與創新人才培養 2012-06-11
- 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關鍵是弘揚大學精神 2010-12-23
- 人大校長紀寶成:實用主義遮蔽了大學精神的光芒 2010-12-06
- 許智宏:大學排名是中國大學校長頭上一把劍 2011-05-05
- 許智宏:對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 2010-12-23
- 許智宏歸納學術不端12種表現:現行管理體制是不正之風溫床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