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創網四川分站信息:2004年6月7日,“紫杉醇的工業色譜制備技術”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組織的成果鑒定。由上海市腫瘤研究所顧健人院士任主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楊勝利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陳凱先院士等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認為:該成果在紫杉醇的工業規模分離純化技術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唯一促進癌細胞中微管聚合的抗腫瘤藥物,紫杉醇是臨床中最有效的抗癌劑之一。迄今為止,無論以天然紫杉屬植物還是組織細胞培養或微生物發酵工程產物為資源,采用直接分離提取還是半合成制備,紫杉醇的生產都必須面臨規模分離和純化的難題。紅豆杉屬植物的提取物中主要含有大量的植物臘、色素和樹膠等雜質,而紫杉醇的含量極低(0.03%~0.05%),特別是其中共存的許多紫杉烷系列化合物,它們的分子結構和理化性質與紫杉醇極其相近,對工業化的分離與制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該項目針對我國紫杉醇產業面臨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落后、無成熟的工業色譜技術、無相應可供參考的工藝標準及其控制方法等問題,開發了紫杉醇制備工藝。該工藝以工業色譜技術為核心,以前處理除雜技術、后處理除雜技術和化學轉化技術為支撐,突破了限制紫杉醇回收率提高的關鍵單元技術,優化了單元技術及其相互間的組合,簡化了工業制備步驟,實現了工藝技術核心和生產模式的改革,完善了整體工藝過程,并申請了國家專利;建立了分離紫杉醇與其它類似物的核心色譜分離系統,經系統分離后,產品的紫杉醇含量大于98%;與現有公開的國內外專利工藝相比,紫杉醇的回收率、產率和總產率均明顯提高,與國內工藝相比工藝穩定、質量可控,各種原料耗材等成本下降1/3~1/2;研制出適用于企業年生產10公斤紫杉醇的裝置系統。
制備紫杉醇及其類似物的綜合利用工藝的建立,將有利于改善我國紫杉醇產業的落后狀況,綜合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并將我國建設為全球的紫杉醇類原料藥生產基地,并為最終將我國生產的紫杉醇類的終產品,如針劑等,推向世界市場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