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揚子研究院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聯合研制的"新型結構可控性烯烴聚合催化劑"項目,于5月18日通過了"863計劃--新材料領域特種功能材料技術主題專家組"的評審驗收。目前,該項目已申請了8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國際發明專利。
高分子材料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國內聚烯烴市場年需求增長率逾10%,而目前我國PE、PP兩大聚烯烴自給率僅為50%左右,并且產品結構單一,性能不高,許多高性能專用料仍然依賴進口。我國在石化工業"十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調整合成聚烯烴品牌號的生產,提高檔次,促進其向多樣化、系列化、專用化、高性能化的方向發展。而催化劑技術是聚烯烴工業的核心。為此,國家科技部在2001年就立項并于2002年正式開題。該項目不僅被國家列為"863"計劃課題,而且被列為中科院方向性重大項目、百人計劃等知識創新工程,得到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的大力扶持。
專家組經評審后認為,該課題組針對工業化的需求,從催化劑的結構可控、負載化、穩定性、減少助催化劑用量、降低主催化劑成本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成功設計合成了30多個系列新型非茂烯烴聚合催化劑,具有良好的工業化應用前景,可望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聚烯烴催化劑技術。據悉,其中一項國際發明專利已經完成在美國、日本、歐盟等15個指定國的專利申請。
預計該項目將于明年底完成工業化應用試驗。專家們希望課題組盡早實現該系列催化劑的工業化,成為國際上最早工業化的非茂烯烴聚合催化劑及其聚合技術之一,為提高我國聚烯烴工業的國際地位,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聚烯烴品牌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