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上海的馬路上,已幾乎看不到廢棄的一次性塑料飯盒所造成的白色污染。這一切得益于上海實施的“3分錢工程”。
2000年6月14日,上海開始實施《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根據“誰污染,誰負責”的環境管理原則,從2000年10月1日開始由管理部門向生產一次性塑料飯盒的廠家每只收取3分錢的污染治理費,作為回收處理費。其中,1分錢支付給回收者作為勞務費,1分錢作為運輸、管理和執法的費用,還有1分錢用于處置這些回收的廢棄物,用“3分錢效應”將整個物流和資金流運轉起來。這樣,5年來上海共回收一次性塑料飯盒9億只,達5785噸。
環衛部門的工作人員回憶,以往上海的馬路上、垃圾填埋場都可以看到白色垃圾,特別是鐵路沿線、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河面上,嚴重時在河道閘道口成堆的一次性塑料飯盒上面甚至可以站人。蘇州河的3個垃圾打撈點以前每天能撈到體積足有40多立方米的塑料飯盒,這幾年至少減了七八成。
建立了有效的回收利用網絡,一次性塑料飯盒便成為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制造成各種再生塑料制品,如鞋跟、時鐘外殼等。目前,昆山保綠資源再生處理有限公司和普陀區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對上海全市的一次性塑料飯盒進行回收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