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上游產業之困 |
|
2005-7-22 中國聚合網 |
|
有行業人士打比喻,常規紗就像食鹽,雖然所有的下游企業都要使用,但是所有的棉紡企業都可以生產。據新華社資料,2004年我國規模以上的棉紡織企業達到5322家,比2003年增加了912家。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1999年我國全國紡紗產量為566萬噸,2004年紗產量則達到了1080萬噸,增長了90%以上,平均每年增長16%。
另有預測說,2005年國內棉紡業產能增長率為12%-15%。
用祝塘服裝協會的話是,不用這家的,可以用別家的,可選擇面非常廣。
另一方面,由于歐美特保等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已經先期出現在紡紗企業。據了解,按慣例,服裝企業5-6月份接的定單,一般在8-9月交貨,這個時候應該開始向紡紗企業下訂單;而服裝企業訂單量的銳減,已經直接導致紡紗企業6-7月訂單數量的大幅度下降。
原本產能就已經飽和的紡紗企業,突然遭遇到市場購買力下降的沖擊。
更大的問題在于,這是一個未曾預計到的沖擊。事實上,由于2005年1月1日,中國紡織品出口配額取消,不少企業早在去年就將主要精力放到迎接取消配額后的市場機會上來。而對于棉紡織企業來說,在經歷了2004年原材料大漲帶來的打擊之后,后配額時代更是一個巨大的利好。常熟一家紡織企業去年年底就開始清貨,盡量將存貨賣出,并且新建了廠房,“只要市場需求開始增加,我們就馬上加大生產,隨時進入市場”。而這,幾乎成為行業普遍的心態。
來自期貨市場的數據顯示,2005年4月我國紡織企業棉花原料平均庫存時間比3月延長了3天,庫存量為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其中庫存45天和60天的企業數量合計占紡織企業總量的72%。
庫存帶來的毀滅性打擊,至今讓無錫某棉紡廠辦公室主任記憶猶新。2003年,由于受到氣候影響,棉花產量減少,棉花供應嚴重不足。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不再次發生,2004年初,該企業一口氣吃進幾百噸棉花。此后不久,國際棉花市場價格下跌,幅度達到每噸數千元,這使得該企業紡成紗的價格比棉花的買入價還要低,虧損達到數千萬元。
在2004年初,受到這次棉花價格波動影響的企業并不只一家兩家。來自行業內的消息說,不少有資金實力的企業參加了這次棉花囤積戰,而那些沒多少資金實力的小企業倒躲過一劫。
來自服裝企業的消息顯示,目前紡紗企業雖然沒有降價的措施,但原本紗到付款的付款方式最近已經可以延遲到一個月甚至一個半月后付款,只要“把紗先賣出去再說”。
|
(責任編輯:夜) |
|
【查看評論】【大 中 小】【打印】【關閉】 |
|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
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
|
發表 對“
紡織上游產業之困 ”的評論. 標 * 號的為必填項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