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在北京召開了一場特別會議,這被認為是國家可能調整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一個顯著信號。一位業內專家認為:“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端大家都看到了,改是一定的,但怎么改并沒有統一的意見。”
懸念一:何時出臺
有媒體表示,一份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方案已在制定當中,預計年前就能出臺。但部分專家認為,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牽涉面太廣,并且直接影響國計民生,如果發改委難以評估新機制下的市場反應,那么從石油戰略安全的考慮出發,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很難短期出臺。
事實上,無論發改委是改革還是維持現有定價機制,都會遭遇沉重壓力。如果繼續維持現行機制,那么石油巨頭寧愿把成品油銷往國際市場,全國成品油供求關系將持續緊張,這已經是一個嚴重扭曲的市場了,況且,隨著國家承諾放開成品油市場的日期不斷逼近,成品油價格遲早都要與國際市場接軌。但如果選擇激烈的改革方案,誰又能正確評估新方案下的市場后果?
懸念二:兩大原則能否兼顧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曾提出,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應該有兩個原則,既與國際油價適度接軌,同時又保持國內價格相對穩定。戴彥德認為,一方面,我國有近40%的原油需要進口,國內油價必然受到國際影響,另一方面,我國可以自行生產大部分原油,我國的整體物價水平也未與國際接軌,因此,國內價格又不可能調整到與國際價格完全一致。此外,不影響整體物價水平、保持國內價格相對穩定涉及到更大的利益問題。因此,只有在這兩個原則的前提下,才可能討論成品油價格機制的改革,新出臺的改革方案才具有現實可操作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鄧郁松就此提出一套設想的方案。他認為,改革的第一步應該是和國際油價實時接軌,但繼續由發改委制定零售中準價,此舉主要是改變成品油價格調整的“滯后性”,但保證國內價格的相對穩定。
第二步,待未來理順原油成品油進口、批發、零售各環節的關系,并逐步完善石油流通體制和政府監管政策、市場競爭相對充分后,再完全放開油價,即由企業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狀況自主定價,政府不再公布零售中準價,改為監管市場主體。
但有分析人士指出,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就是按照這兩個原則制定出來的,如果國際原油價格能夠在大尺度內保持穩定,那么兼顧兩個原則沒有問題,但現在國際原油價格劇烈波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保持國內價格相對穩定,如何可能和國際接軌?如果硬要接軌,那么政府居中調控的成本是否過于巨大而無法承受?
懸念三:一步到位還是不斷微調
對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目前的弊端,一部分專家認為,將滯后價格變為適時價格,是一個可操作、遇到阻力也相對小的合適選擇。
申銀萬國分析師黃美龍就認為,目前成品油價格機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滯后期較長,今后的改革方向應是縮短滯后期。銀河證券研究員李國洪也提出,改革的方向可以是逐日計算成品油價格或者實時計算價格。這樣就可以杜絕滯后期太長導致的中間單位囤油局面。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曹玉書也曾經公開表態,認為未來的成品油價格要從滯后油價向實時油價轉變。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家監管部門關于成品油價格改革最明確表述。
“但如果價格不能調整到位,仍然是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就算改成實時調整,仍然是治標不治本。”一位國際著名證券公司的分析師認為,只要價格不調到位,中國的石油企業就會繼續削減對本地市場的供應、尋求更多的出口機會以提高盈利。
東方油氣網分析師、總經理鐘健認為,價格調整到位應該是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基石。他認為,對于因此帶來的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問題,可以通過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承擔的辦法,使增加的成本不至于完全增加到消費者身上。上述分析師也認為,目前我國的情況是石油上游負擔輕、下游負擔重,在目前的情況下,政府可以考慮降低下游消費稅的征收額度,以幫助降低零售成品油價格。
有專家認為,考慮到成品油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短期來看,政府即便有根治的決心,也只會采取漸進式的改良做法,長期來看,由市場定價畢竟是國際石油大環境決定的,因此,政府可能會考慮多頻次、小幅度地調升成品油價格。因此,國內成品油價格將會不可避免地進一步小幅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