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2005海峽兩岸石油和化工經貿暨科技合作大會上,同會者多數認同,未來幾年中國聚丙烯(PP)產能將大幅增長,市場供應主體趨向多元化,開發高性能、高附加值、差別化的聚丙烯產品將是國內企業的緊迫任務之一,而海峽兩岸企業界的合作將是提升中國聚丙烯生產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據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介紹,2004年我國內地聚丙烯表觀消費量達760萬噸,產量達475萬噸。根據各大石化公司的發展規劃,未來幾年內地聚丙烯產能將會大幅提升,2010年將達1000萬噸。這其中除了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公司擴能外,國際石化巨頭在中國內地的合資企業也占相當份額,內地兩大石化公司對聚丙烯的壟斷局面將被打破,市場供應主體將趨向多元化。與此同時,國際上聚丙烯產能的擴張速度已高于需求增長速度,2007年后,中東地區新增聚丙烯也將大量涌入,使內地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產品價格將在2006年后步入下行通道。 針對這樣的市場變局,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新產品開發將成為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國內地聚丙烯生產以通用料為主,其中通用拉絲料占55%以上,品種牌號單一與市場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高檔產品如BOPP煙膜、IPP吹脹膜、PP-R管材料、高透明高剛性高流動性的注塑制品專用料等內地市場缺口大,主要依賴進口。如何加快高新牌號產品的開發與市場推廣步伐,海峽兩岸與會代表達成共識:發揮各自優勢、加強開發合作將是有效途徑。 臺灣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總干事謝俊雄表示,臺灣40年前就已成為世界加工中心,擁有豐富的工業化、市場化經驗及先進的后加工技術,生產的聚丙烯牌號多,加工的汽車零配件外銷形勢好,這些對祖國內地企業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而祖國內地豐富的聚丙烯原料及產品本身的加工潛力與彈性,也為兩岸企業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雙方的合作將有助于提升中國聚丙烯企業的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