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輪胎工業在擴產、提價及貨幣匯率變化推動下,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15%。日前,美國《塑料與橡膠周刊》排出2005年度世界輪胎75強(按2004年銷售收入)。據報道,去年全球輪胎銷售收入達到920億美元,銷售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有12家,比上年度多1家。這12家企業總銷售收入占全球輪胎銷售總收入的近81%。
世界輪胎75強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內地有19家(上年度16家企業入圍),中國臺灣省有5家,美國、印度各有8家,日本5家。
三大巨頭地位難撼
米其林繼續前期輝煌,取得四連冠,仍舊排名世界第一,2004年銷售收入為179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2%,比排名第二的普利司通多了約10億美元。普利司通銷售收入比上年度增長5%。如果將普利司通在土耳其的輪胎制造公司(Brisa)所占40%份額也計算在內,則可以縮小與米其林的差距。Brisa排在第26位,2004年銷售收入為3.756億美元。
排名世界第三的還是固特異,2004年銷售收入為152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21%。其中有12億美元銷售收入來自南太平洋輪胎公司及T&WAInc.(原裝輪胎-輪輞裝配合資企業),并且是首次統計在固特異名下。
強勢企業格局未變
與上年度相比,世界輪胎75強前11名排位沒有變化。德國大陸公司排在第四,其后是意大利倍耐力公司、日本住友橡膠工業有限公司、日本橫濱橡膠有限公司、美國庫珀輪胎橡膠公司、韓國輪胎有限公司、日本東洋輪胎橡膠有限公司、韓國錦湖輪胎有限公司。
不過排在第9位和第11位的2家韓國企業———韓國輪胎和錦湖已分別對庫珀和東洋構成威脅。這2家公司在中國的子公司增長迅速,分別對各自母公司的銷售收入作出了巨大貢獻。
今年升級到第12名的是佳通輪胎有限公司。這家新加坡控股公司在中國擁有6家獨立的輪胎企業,其2004年總銷售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元。佳通還超越了中國臺灣省的正新/瑪吉斯國際公司,雖然瑪吉斯作為正新的中國內地子公司已經開足馬力作貢獻,且銷售收入增長了30%,達到9.838億美元。
中國的三角集團有限公司從上年度的第12名滑落到第14名,雖然其2004年銷售收入增長了20%,達到9.109億美元。
在公眾認可的15家大輪胎企業中,有10家在2004年取得了較高的營業收益。這15家大輪胎企業全部排在世界前20強。諾基亞輪胎公司是2004年的利潤冠軍,公布的營業收益/銷售收入為18%。另外2家利潤增長也達到兩位數的企業分別是韓國輪胎13.1%、正新/瑪吉斯國際12.9%。
八個新“面孔”入圍
75強排行榜上有8家新入圍企業。這8家之首是莫斯科的Sibur-RusskieShiny公司,排在第21位,2004年銷售收入為4.70億美元。這家石油化工綜合性大企業把鄂木斯克希納公司、雅羅斯拉夫爾輪胎公司、伏特輪胎公司及烏拉輪胎公司的輪胎銷售收入也計算在內,而上年度鄂木斯克希納公司和雅羅斯拉夫爾輪胎公司是各排各的名次。
其他7家初次上榜的企業依次是:中國的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排在第33位,銷售收入為3.092億美元;斯里蘭卡的北極星/Solideal有限公司,排在第57位,銷售收入為8500萬美元;印度的Balkrishna工業有限公司,排在第58位,銷售收入為8270萬美元;中國的北京首創輪胎有限公司,排在第61位,銷售收入為7720萬美元;中國的徐州輪胎集團公司,排在第66位,銷售收入為6780萬美元;中國的新疆昆侖輪胎有限公司,排在第72位,銷售收入為4990萬美元;中國的長春輪胎有限公司,排在第74位,銷售收入為44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