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樂山市文化部門獲悉,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正式在文化部網站向社會公示,樂山市夾江書畫紙制作技藝榜上有名。據悉,在此次公示的501個項目中,四川占了26項,其中手工技藝項目最多,共有7項。
據了解,夾江手工造紙始于唐朝,造紙戶分布于其縣境內西北部青衣江兩岸。明清時進入興盛時期,全縣紙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夾江宣紙具有“肌細、油嫩、鐵板(綿韌)、潔白、做手(整選)”五種特色,浸潤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極佳。在清代,“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二紙曾被康熙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夾江也因此有了“蜀紙之鄉”的美譽。
抗戰期間,國內主要的紙產區相繼淪陷,夾江成為大后方紙張的重要產地,年產紙量高達8000余噸。大后方的報刊、書籍、書畫多數用夾江手工紙印刷。1939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在該縣馬村鄉石堰村與大槽戶石子清的兒子石國良共同研究,對國畫紙的配料進行了改革,使其增加了白度和拉力。張大千在敦煌臨摩壁畫三年,所用皆為夾江書畫紙,自此,夾江紙在中國紙界聲名更隆。1983年11月,為紀念張大千對提高夾江國畫紙品質所作的貢獻,該縣政府將夾江國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并于次年被列為輕工部第一批科技保密項目。
多年來,夾江宣紙在省內外形成以成都、重慶、宜賓、瀘縣、昆明、西安、蘭州、太原等為中心的8大集散地。夾江手工造紙技師曾多次到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表演,其生產工藝令西方造紙界嘆為觀止,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據統計,該縣現有紙農1萬多人,造紙作坊1000多戶,年產各種手工紙約4000噸。2005年,該縣向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