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出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其中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參加百屆廣交會的中小型紡織企業切身體會到了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后的“寒流”,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步履維艱。
――紡織行業生產經營遭遇困境
我國紡織行業利潤率一直較低,總體水平預計一般不超過5%。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紡織行業成本不斷上升,一些中小型紡織企業生產經營開始陷入困境。
一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創下新高,與匯改時相比,累計升幅已超過2%,與匯改前相比,升幅更是超過4%。內蒙古鄂爾多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訾計生說,鄂爾多斯目前年出口額在2億美元左右,如果按2%的升值幅度計算,不考慮其他因素,僅因為人民幣升值,公司損失的利潤就達上千萬元。而人民幣目前仍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市場也普遍預計人民幣會繼續保持升值的步伐。
二是原材料成本上升。今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創出新高,導致紡織行業重要原料之一的化纖價格不斷上升。上游產品價格不斷上漲,而下游產品價格卻很難上漲,很多中小型紡織企業已經感到經營困難。
三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紡織品重要基地之一的長三角地區的紡織企業,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紡織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已由800元漲到了1500元,江蘇常州、湖州地區甚至達到1750元,一些企業常常受招工不足困擾。
――中小型企業生存狀況堪憂
在紡織行業整體遭受貿易壁壘的背景下,出口退稅率又下調了2個百分點,無異于雪上加霜,短期內肯定會加重企業負擔,企業需要用較長的時間來適應。對大企業而言,或許可以通過調整將退稅率下調的影響消化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而對占紡織行業總數超過50%的中小型企業而言,退稅率下調2個百分點很可能會成為壓在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記者在廣交會現場隨機采訪了一些中小型紡織企業,他們普遍反映,自己生產的很多出口產品幾乎沒有利潤空間,都是靠出口退稅來支持的,退稅率的下調使得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浙江富潤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年營業額過億元的公司,該公司貿易部經理助理侯宏章表示,出口退稅率下調2個百分點消化起來很困難。今年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司已經通過各環節的調節部分消化了成本上升因素的影響,現在因為出口退稅率下調,恐怕還要向上下游轉嫁成本上升的壓力,而合作伙伴是很難接受這樣頻繁的調整的。同時,來到廣交會的采購商一般都會貨比三家,對價格很敏感,企業也輕易不敢調價。
南京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給他們供貨的中小型企業中,已經有一些出現了歇業停產的情況,還有不少在艱難維持。他認為,這次出口退稅率的調整,肯定會使一批中小型企業遭淘汰。
曹新宇說,我國紡織行業基礎較好,如果僅僅是受單一因素影響,企業或許可以化解,但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中小型紡織企業恐怕難以避免新一輪的“洗牌”。
――產業升級大勢所趨
這次出口退稅率的下調,短期而言,會降低整個紡織行業的利潤水平,給中小型企業帶來新一輪“洗牌”,但不會對紡織行業造成實質影響。長期來看,將會促進紡織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出口退稅率下調后,企業雖然面臨利潤下滑,但一些企業甚至中小型企業也對出口退稅政策調整表示理解,認為國家確實需要對產業發展進行積極引導,避免積聚更大的風險。寧波寧豐進出口有限公司進出口五部經理宋紅亮表示,這幾年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產企業越來越多,產能不斷擴大,低價競爭使企業苦不堪言。出口退稅率下調固然使企業生產經營更加困難,但他們將通過各種手段積極調整化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
事實上,我國紡織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跡象。有關資料顯示,長三角的輕紡城目前已經到了遍地開花的程度。浙江長興輕紡城、海安蘇通國際輕紡城、上海楊浦國際家紡城、上海楓涇服裝城、吳江國際紡織城、常熟國際服裝城、蘇州相城國際服裝城、高郵黃氏國際服裝商貿城……這一長串的長三角輕紡城的名單還可以延續下去。與此同時,長三角地區在建的輕紡城項目還有十幾個,投資總額逾100億元,占地面積超過5000畝。
生產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會導致出口產品優勢的弱化,容易為歐美國家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入其市場留下口實。因此,紡織行業非常有必要進入一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階段,將過剩的產能消化掉,淘汰一些企業。國家擇機下調紡織產品出口退稅率,正是希望以此來促進紡織行業的健康發展,而各種不利因素也將成為紡織業重組的契機。
對于這次出口退稅率的調整,政府也在力求避免給行業造成重大沖擊。曹新宇說,一方面,這次調整主要針對紡織產品,服裝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并未下調。相對而言,紡織企業屬于資金、技術密集型,服裝企業更多的是勞動密集型,只調整紡織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對紡織服裝行業整體就業的影響較小。另一方面,2個百分點的調整幅度,對大部分企業來說還是可以消化承受的。
――中小型紡織企業何去何從?
多重壓力之下,中小型紡織企業已經走到了分化的十字路口,一些企業確實存在調整不及時被淘汰的可能,但是企業采取一些積極措施,仍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
一、積極轉型升級,獲得空間站穩腳跟。曹新宇說,壓力之下,一些先知先覺主動調整的企業“日子相對好過”。他舉例說,山東魯泰是一家民營紡織企業,近年來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努力使產品質量走在市場前列。該公司成熟的產品針織密度已經達到180織,實驗室產品則可達到220織,而目前市場平均水準則在140織左右,因此山東魯泰經營的比較得心應手,毛利率高達18%。同樣是民營紡織企業,山東如意也在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該公司的一些產品目前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意大利產品質量相當。因此,出口退稅調整對這類企業的影響比較有限。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像紹興市政府推動企業集體做調整,通過集體供熱、污水集中處理等措施,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
二、紡織企業可以積極嘗試“走出去”,開拓海內、海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無錫光明(集團)有限公司目前已經在柬埔寨、蒙古國和馬達加斯加設立了海外工廠,雖然總投資不到300萬美元,但與“走出去”前相比,集團資產增長了4倍,凈資產增長3倍,銷售額增長近4倍,利稅增長近5倍,自營出口額增長近6倍。
綜合目前一些企業“走出去”比較成功的經驗可以看出,這些企業大部分相信貿易壁壘不會迅速消失,并且敢于“走出去”。在具體操作上,要重點考慮“走出去”對象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環境、資產和財務管理,以及解決好當地的勞資關系等問題。
三、部分具有一定技術優勢和特點的中小型企業可考慮采取與大中型企業結成合作聯盟關系,拓展生存空間。目前意大利和法國的紡織行業有不少都是中小型企業,其特色在于擁有獨家技術,生產量不大,產品結構調整靈活,在國際市場上都占有一席之地。韓國和日本等國家也涌現出了這樣一批中小型紡織企業。我國企業完全可以借鑒這些企業的經驗,積極發展自身優勢技術,通過與大型紡織企業生產貿易集團結成聯盟,為他們提供量小的高檔產品生產服務,從而獲得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