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我國皮毛產業大縣———河北棗強,皮毛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成了該縣的一張名片。皮毛產業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意義在哪里?下一步棗強皮毛產業發展的重點又在什么地方?日前,記者專赴棗強進行了采訪。
據記者了解,棗強大營鎮是我國裘皮業的發祥地,當地所產裘皮史稱營皮,曾長期作為出口免檢產品遠銷海外,在業內和海外多少年來都是“盛譽”的代名詞。改革開放以來,皮毛產業在棗強縣得到了更大更快的發展,那么,皮毛產業為何能成為棗強縣的一張名片呢?縣領導對此進行了如下概括:
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棗強皮毛產業的年產值已達80億元,上交稅金2.3億元,均占全縣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的70%以上。皮毛業不僅成為了棗強縣經濟的支柱,而且也成為衡水市乃至河北省重要的區域特色產業之一。
惠農增收。全縣現有皮毛加工攤點1.1萬個,共帶動全縣8萬農民從事皮毛產業,占全縣總人口38萬的21%,帶動周邊5市縣500多個村莊從業人員達30萬人,以大營為中心,形成了方圓百里的皮毛經濟圈。在棗強,現有101個皮毛專業村,這些專業村里90%以上的農戶都從事皮毛產業。皮毛從業農戶年人均收入在萬元以上,而同期棗強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為3691元。
頗具規模的加工集散地。年可生產裘皮服裝60萬件、皮張上億張,主要生產經營生皮、熟皮、半成品、裘皮服裝、裘皮飾品、剪絨、工藝品等七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
高速增長的對外貿易。近幾年出口額連續幾年呈幾何倍數增長,2005年皮毛產品出口額為8億美元,占全國皮毛產品總出口額19億美元的42%。
繁榮的市場交易。大營擁有聚寶展廳、生皮市場等大型皮毛交易市場,每天客流量1.5萬人,高峰時可達10萬人,日平均成交額150萬元以上。剛剛落成的中國大營皮草交易中心,總投資1.5億元,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是國內一流的毛皮專業交易市場。
當然,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在一個更高更遠的角度上,棗強皮毛產業的這些優勢還是不夠的,正如棗強縣領導所言:在擁有諸多優勢的前提下,棗強皮毛產業還有許多不足,需要用與時俱進的精神來改進和完善,如產業鏈條不夠完整、規模大而不強、如雷貫耳的裘皮服裝品牌偏少等等。
棗強縣縣長邢少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棗強皮毛產業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實施“營皮北擴”戰略,擴大產業規模,打造產品品牌。即圍繞拉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業,完善建設中國-大營國際皮草交易中心,規劃建設生皮市場,促進皮毛業向養殖、銷售兩頭延伸,增強皮毛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制、開發和引進力度,開發新產品,增加產品的款式和種類,強化品牌意識、質量意識,擴大市場占有率,培育骨干龍頭企業。力爭到2008年,納稅超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0家,超百萬元的達到50家,并培育國家級名牌3個、省級名牌10個。讓皮毛產業這個棗強縣的名片更響、更靚、更時尚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