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6年鄭州首屆國際紡織服裝交易會”正熱火朝天地舉行著,河南計劃抓住紡織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將鄭州打造為設計研發和服裝加工中心。而湖北、安徽、重慶、新疆等中西部省區也毫不示弱,紛紛出臺了宏偉的紡織業“十一五”計劃,要在紡織業的“西進大潮”中分一杯羹。
進入2006年以來,紡織業向中西部轉移的進程明顯提速,中西部各省區也紛紛主動出擊,競相“跑馬圈地”。但業內專家警告,紡織業的梯度轉移是產業升級的轉移,須謹防各地方盲目做大,造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搶食“西進”果實
出于原料、勞動力等成本壓力,以及環保、土地等因素考慮,紡織業中西部轉移已是大勢所趨,并被確定為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中西部省區也正是舉著成本低、產業基礎底子好、市場大等招牌來競相爭搶東部紡織企業到本省落地。
在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日前舉辦的“2006紡織行業中部崛起發展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說,我國紡織服裝業主體在東部,生產、加工、出口和效益都主要在浙江、山東、江蘇、廣東等幾個東部沿海省份實現;但隨著沿海地區在原料、人工、土地資源等方面的緊張,以及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成為必然。
目前,紡織業“西進運動”正在加速展開,中西部各省區也在競相搶食產業轉移的果實。今年上半年,上海三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整體遷移到重慶;山東如意集團也開始在重慶興建100萬錠緊密紡生產基地;浙江維科集團在江西興建紡織工業園;鄭州紡織工業園區規劃完畢,開始招商引資。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的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明顯高于東部地區,達到76%,高出東部地區43.4個百分點。
成本低、原材料豐富和優惠的政策是中西部省區吸引東部企業的三大法寶。比如,毗鄰三大沿海城市圈的河南省,不僅勞動力資源居全國首位,而且是全國重要的火電基地和棉花生產大省,已成為沿海紡織產業轉移的優選地區。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所長助理荊林波介紹,從勞動力和能源成本看,河南紡織業工資水平僅相當于上海、江蘇、廣東等沿海地區的70%;電價相當于山東的83.7%、江蘇的81.3%、河北的92.3%和湖北的89.7%。綜合考慮勞動力和電價兩個因素,河南噸紗成本比江蘇和山東等棉紡大省的平均水平低270元,10萬錠棉紡企業每年可減少成本支出400萬元左右。
“欲速則不達”
業內專家指出,單單以成本低、優惠政策來吸引東部企業投資,有可能導致類似于盲目利用外資帶來的部分負面影響;如果是盲目地承接落后產能更有可能導致重復建設和新一輪產能過剩。
孫瑞哲強調,紡織業向中西部轉移是產業升級的轉移,必須杜絕過剩的、落后的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去。
但在具體操作中,可能出現冒進現象。不少中西部省區都提出了“建立全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的宏偉目標,也制定了諸如“棉紡生產能力力爭達到1500萬錠以上”等遠景目標。再加上中西部各省區的紡織業總量都不大,產業鏈都不完整,都希望在此次產業轉移過程中做大。
荊林波認為,紡織業梯度轉移應注重自身“內功”的修煉,特別是品牌培育和研發投入。他說,品牌企業缺乏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是我國紡織業的軟肋,中西部各省區應當在梯度轉移中增強對特色產業的培育,加強對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孫瑞哲同樣認為,創新能力決定了一個區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紡織服裝企業應當提高品牌和科學技術對經營的貢獻率。
還有專家提出,梯度轉移應當嚴格執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對限制和淘汰類紡織項目要嚴格控制,禁止投資;對淘汰類紡織工藝設備要加快淘汰,禁止轉移,防止低水平產能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