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關于在新建立的氟利昂替代品HCFC-22生產企業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談判未能取得一致。中國談判代表、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14日對此表示失望。
按照現有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規則,只有2004年以前建立,并有至少三年運行歷史的HCFC-22生產企業才能申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呂學都說,中國在談判中力爭為更多新建的生產企業爭取這種項目,但遭到某些國家的反對。“中國非常遺憾地看到中國真誠的希望沒有得到有關締約方的理解”。
呂學都介紹說,HCFC-22是替代氟利昂的一種中間過渡產品,對臭氧破壞作用很小,但是生產它的過程中釋放的副產品HFC-23是高強度溫室氣體。每生產100噸HCFC-22,會大約釋放出3噸到5噸HFC-23。而通過清潔發展機制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可以將這些副產品轉化為無害物質。
呂學都在大會發言時說:“中國非常重視保護氣候,也非常重視保護臭氧層。在蒙特利爾議定書上,中國政府承諾提前兩年,即到2008年全面淘汰氟利昂。”
中國的承諾意味著中國將需要早日生產大量的HCFC-22。對于生產過程中釋放出的HFC-23,中國希望借助清潔發展機制來轉化它,并轉讓因轉化它獲得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從而獲得資金來加速研發替代技術和產品,最終達到淘汰HCFC-22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