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讀懂山西煤炭就能夠讀懂全國煤炭。煤炭安全已經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底線,而山西原煤產量占全國的1/4。多少年來,山西為國家貢獻了大量優質原煤,同時也付出了資源、環境、生命等沉重代價。體制、政策等深層次矛盾的日益突出,正嚴重制約著山西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從2005年9月開始,我省在煤炭行業發起的治亂、治散、治本的三大戰役,可以說是山西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重要步驟。
第一戰役是堅決依法關閉所有無證非法開采的煤礦,嚴厲整治所有違法開采的煤礦,整治不合格的堅決予以關閉。從2005年9月到12月,4個月關閉煤礦4876座。
第二戰役是實行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以市場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淘汰9萬噸以下的煤礦。第二戰役從2006年發起,一年間整合淘汰1300座9萬噸以下的小煤礦,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煤礦已經減少到了2700座左右,通過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共關閉淘汰1700座左右。
2007年6月6日,省國土資源廳向社會公布,全省有償使用換發采礦許可證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換證率達100%。至此,山西煤炭資源整合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大戰役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也標志著山西煤炭資源由過去的無償劃撥轉入了有償使用的新時期。
第三個戰役是要上馬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煤礦,上馬一批現代化煤開采和煤化工企業、煤炭資源深加工的企業,培育一批煤炭行業的大型企業。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啟動實施第三戰役,晉城煤業集團、同煤集團、山西焦煤集團、潞安集團、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等大煤炭集團,已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著手聯合、兼并、重組地方中小煤礦;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的各項措施已經全面推開。第三戰役花大力氣培育大公司大集團,煤炭開采率從40%提高到60%多。
(二)
通過實施“三大戰役”,我省煤炭工業在資源資產管理、企業股份改造、區域集團重組方面取得新突破,全省煤炭產銷秩序將更加規范,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煤炭工業新型化建設將取得豐碩成果。
一是提高了產業集中度。“三大戰役”的核心是提高山西煤炭在生產領域的集中度。通過2005年、2006年兩年的實施,礦井的個數比過去減少了1/3,地方小煤礦的單井規模在原來單井規模平均7萬噸的基礎上,現在平均基本上達到20萬噸的產能。同煤、焦煤、潞安、平朔、晉煤、陽煤這六大煤礦集團現在產量已經占到全省的50%以上。
同煤集團小峪煤礦是座1954年建成的地方國有煤礦,過去由于采用炮采等落后的生產方式,直到2002年原煤生產能力僅有70萬噸。小峪煤礦歸了同煤集團以后,前后上了三套綜合機械化采煤隊,上了四套機掘隊,2006年,他們生產原煤200萬噸,比以前增長了兩倍。
二是安全生產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僅就關閉9萬噸以下煤礦而言,這些煤礦多數都是安全生產水平低、管理水平差、經濟效益小、礦難易發的重點地方,關閉就意味著堵住了事故隱患。在2001年的時候,全省百萬噸死亡率是1.85,2006年降到了0.85,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三年百萬噸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
三是資源利用率和煤炭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同煤集團副總工程師、生產技術部部長于斌說:“2003年,我們總共整合和收購了17對礦井,當時這些礦生產水平非常落后,使用的是畜力車,礦井回收率也非常低,資源回收率只有15%到20%。同煤集團充分發揮大集團優勢,通過人才交流、技術改造、工藝優化、管理升級等措施,使工作面資源回收率提高到80%左右,比過去增加了55到60個百分點,資源整合使同煤集團的整體實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2006年,我省煤炭資源回收率達到了50%左右。煤炭生產潔凈化進程加快,煤炭洗選比重上升。到2006年末,全省煤炭入洗產量已達3.4億噸,煤炭洗選率達到58%,比2002年的27%提高了31個百分點。
四是資源變資本,小礦變大礦,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煤炭礦產權有償取得和貨幣化以后,資源有了市場價格,成為一種資本紐帶,加快了煤炭企業的重組、兼并和資本運作進程。經過煤炭資源整合后,大集團主導行業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我省將在“十一五”期間打造兩個年產億噸級的“巨無霸”煤炭集團和若干5000萬噸以上特大煤企,國有重點煤礦要控制七成以上產能。煤礦總數在“十一五”期間壓到2500座。
五是行業門檻變高。煤炭行業準入門檻提高,實行規模和人才“雙卡”。新建礦井規模原則上不低于年產60萬噸,對于現行年產30萬噸的煤礦,不再辦理增層、擴界手續;中小型煤礦正副礦長和總工必須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助理工程師以上技術職稱,井下安全員、爆破工等“特崗人員”必須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經過職業培訓并持證上崗。“放下鋤頭當礦工”“文盲礦長”的煤礦用人現象,將逐漸得到改善。
六是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財力。實行煤炭資源有償使用,我省共征收資源價款200億元。煤炭生產企業的內外環境將大大優化。生態環境邊采邊治邊恢復,構筑煤炭開發“事前防范、過程控制、事后處置”的三大生態環境保護防線,我省將用10年時間使全省礦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煤礦將建立轉產發展資金,用于煤炭企業轉產、職工再就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產業和區域經濟轉型機制等外部環境也將改善,煤炭工業的社會包袱將大大減輕。
(三)
山西煤炭工業能不能可持續發展?怎樣可持續發展?這在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問題上,分量實在是沉甸甸的,畢竟山西的原煤產量占到中國的1/4。
三大戰役的目的,就是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走集約發展、內涵發展、綠色發展、綜合高效發展、和諧文明發展的道路,努力使山西從資源能源大省、煤炭生產大省轉化為資源、能源強省,建設成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
一是要集約發展,打好三大戰役,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和總體素質。長期以來,山西的煤礦生產形成多小散亂的格局,生產方式粗放落后。“三大戰役”正是從治亂開始,釜底抽薪,有效解決煤炭經濟的集中度和發展質量問題,以及安全生產的問題。
二是內涵發展,控制產能產量,提高質量和效益。從山西現在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來看,從節約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來看,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來看,煤炭都不能夠再走粗放式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道路。“三大戰役”正是在科學預測、保證國家需求的前提下,嚴格控制產能,走內涵發展,提高質量和效益之路。經認真測算分析,省委、省政府決定,山西“十一五”期間煤炭年產量實行零增長,控制在7億噸左右。產量不增加,煤炭經濟還要發展,怎么辦?一是通過大煤礦兼并小煤礦進行產能置換,提高煤炭企業生產能力。二是通過技術的創新,開采方式的改革,提高煤炭的回采率,爭取回采率提高到60%。這也正是三大戰役要解決的問題。
三是綜合高效發展,建設綜合能源基地。山西作為國家的能源基地,長期以來只是生產和輸出煤炭。“十一五”期間要大力推進煤炭加工轉化,積極發展綜合能源產品,形成一次、二次能源并舉,煤電氣油各類能源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現在國際、國內出現了千載難逢發展煤化工的機遇,山西又有資源條件和生產技術條件,要全力發展,力爭煤化工成為我省新的支柱產業。三大戰役為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