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與社會公眾巨大壓力下,中國高校辦學每一個步伐都會變形,如果大學是一匹馬,那這匹馬兒應該慢些跑。”昨日上午,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作客廣州大學,在“大學文化建設”論壇上以一個文化學者的立場看中國大學體制與當代大學問題。參與論壇的還有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中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春聲,共同針對“大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主題進行大討論。
論壇上陳平原的講話主題是“以文化的觀點看大學”,他強調大學校長、教授和學生各自對大學的想象不一樣,每人看到的大學也不同,而他昨日的演講純粹是站在一個人文學者的角度和立場看中國大學。
來源:搜狐教育
關于大學辦學:
“大學不能只有建筑”
大學辦學需要空間,包括大學自主權、教師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同時也需要時間,所謂百年樹人,百年辦學,但現在中國大學這一辦學思路被大大壓縮了。中國大學像辦企業一樣,政府投錢,希望三年五年就出效益,還有人來問我,北大什么時候才能做世界一流大學,政府投入那么多錢。
大學校長和政府官員的任期有限,都希望在任期內大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最能體現變化的就是房子。很多外賓參觀大學,確實感覺“舊貌換新顏”。中國高校硬件值得夸耀,但大學不能只有建筑,F在中國大學承受巨大壓力,每一步步伐都可能變形。公眾對大學給予太多的關注,媒體上幾乎天天都有大學的新聞。面對政府和社會的雙重壓力,高等教育沒有辦法放慢腳步,現在是時候好好討論這個問題了,大學辦學應該是“馬兒啊你慢些跑”。 關于大學氛圍:
“反省高校過分世俗化”
歐美大學絕大部分沒有圍墻,但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區隔非常明顯。而我們中國大學很多都是有圍墻的,然而大學與社會之間無形的圍墻已被拆掉,我們應該反省高校過分世俗化的趨向。教授、學生們和社會過分的接觸已經影響了大學的發展,我敢說現在中國任何一所有圍墻的大學里頭,教授們都很難心如止水對待學問!
大學學人應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自由表達的聲音。但現在高校在商業、行政的壓力下,已經使得這種聲音逐漸沒有了。
關于教育評估:
“可能致使高校過度行政化”
中國高校要應付各種各樣的評估,沒完沒了。我的意思不是不要評估,而是要注意評估的科學化。否則評估標準太多太細,大學都按照教育部門的意思辦學,將會導致中國大學有級別和專業的區別,面貌卻過分趨同。
另一方面,大學為了獲取教育資源與行政部門過度融合,如請教育部退休官員到學校任職,這有好處,但是也可能致使高校過度行政化,今天中國大學越來越像官場。
關于校長選拔:
“第一流學者不該當校長”
我對現在選拔校長的制度感到遺憾。目前的導向是頂尖學者去做校長,但我認為第一流學者不該當校長,為什么?可惜了!專業頂尖者都有自己的盲點,一流學者都是性格強硬的人,認準自己的志向和思路持之以恒走下去才能取得成就。但在取得成績后他們容易剛愎自用,也就是說,太有己見的人做校長有問題。過于強烈的學術背景會阻礙他們以平常心看待其他學科,對其他學科容易有偏見。
專家爭鳴:
“人文學科就是那只蝦”
人文學科歷史悠久,但在現代科技發展強調實用性技術的浪潮中,面臨著“人文學科到底有什么用?”的質疑。
對此中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春聲有精彩論述:“人文學科確實沒什么用,它不能使你發財。但我們用一個家庭來比喻,一個家最有用的是廁所,其次是廚房,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家里最沒用的東西,數來數去可以說是墻上掛的那幅齊白石畫的蝦。但家里有客人來了,你會帶他去參觀廚房和廁所嗎?大家坐在客廳評頭論足談論得最起勁的,卻是齊白石畫的那只蝦。人文學科就是那只蝦!”
談及大學的人文精神,昨日三位專家都同意大學不只為現代社會提供人才和技術,還應該擔負起重構人文傳統的重任。
陳春聲說:“我們相信有一些人類的精神需要守護,在目前社會守護它的責任就落在大學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