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7噸秸稈可產出1噸乙醇,每噸成本4500元,比用糧食生產乙醇低1000元。!”山東澤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濤11月18日向記者介紹。
國內首條“年產3000噸秸稈酶解發酵燃料乙醇示范工程項目”在東平建成投運1年多,實現連續生產,并通過自主創新,攻克了影響生產成本的瓶頸問題,突破了生物質乙醇的經濟關。
普通的秸稈,經過汽爆和酶解,變成合格酒精,純度超過90%。澤生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開發的這一技術,擁有35項專利,其中有15項國際專利。專家認為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國際領先。
這一進展,為燃料乙醇的生產開辟了新的空間,被譽為“不與人爭地、不與地爭糧”的重大創新。有關專家分析,根據我國國情,燃料乙醇長遠來看還是要依賴農業廢棄物。
澤生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實施的產學研合作項目——“木質纖維素生產功能糖產品及其綜合利用”研究,去年8月通過中試鑒定,隨后又確立為“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
中科院專家組認為工程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固態發酵技術以及無污染汽爆技術,系統高效、清潔、安全、可行,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為秸稈酶解發酵燃料乙醇工業化生產提供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生產技術路線,對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和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澤生公司著手將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擴至1萬噸,同時與香港中電集團接洽,計劃2009年能建設年產6萬噸的產業化示范工程。劉濤告訴記者,這一項目對秸稈是“全循環利用”:不僅生產出合格的乙醇,還有低聚木糖、木糖、有機肥等副產品。廢渣可以壓縮成木棒進行燃燒發電,據匡算,年產6萬噸時,一年大體可以產生15萬—20萬噸木棒,可支持2×1.2萬千瓦的生物發電機組,相應的項目正在論證中。
該項目的投運還使農民得到了實惠。按每公斤0.16元的價格,一年多來,企業已經累計支付秸稈收購款500多萬元,周邊村鎮人均增加收入近300元,畝增收益160元,當地農民改變了焚燒秸稈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