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上月底召開的2007年全國鈦白行業年會上獲悉,自1998年起,我國鈦白工業一直呈高速發展勢頭,涌現出一批具有良好市場效應的著名品牌,一些國際先進的生產裝備和工藝技術已在業內逐漸普及并實現國產化,我國鈦白工業的綜合實力有了明顯提升。但鈦白行業裝置總產能和實際產量大幅上升,市場供大于求,競爭日趨激烈,不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粉分中心主任畢勝等專家建議應利用市場杠桿加快行業重組,向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同時提升產品質量,實現鈦白產業升級。
走規模化集約化之路
畢勝認為,我國鈦白粉產能位居世界第二已有6年時間,但從全行業整體看,無論從原材料、工藝裝置到產品品質,還是從單線產能到企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幾乎都與生產強國沒什么關聯。當前繼續呈現的遍地開花式的無節制擴產現象,其實有損行業由大向強轉變。全行業環境保護和清潔生產水平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原料工業發展的不同步也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鈦白工業的發展。
據畢勝介紹,近年來國際鈦白工業發展趨勢之一是產能更加集中。現在全球鈦白年產能為450萬~470萬噸(不包括中國),而世界前5名生產商年產能之和已占76%~78%。目前,除中國以外全球總共只有約20個鈦白生產商,生產廠總數也只有56~57個。相比之下,我國前5名生產商的產量之和只占全國總量的26.7%,前10名產能占43.1%,前30名產能占78.4%,產能集中度與國際同行形成巨大反差。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鈦白工業的發展應順應國際潮流,提高集中度,加快行業重組步伐,行業洗牌不可避免。只有單個生產商的產能提高到一定規模后,抗風險能力才能增強,也才具有長遠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企業規模的提升,不能單靠擴建新裝置,業內聯合和重組才是更實際的選擇。
中國涂料工業協會鈦白粉分會理事長姚恒平告訴記者,近幾年鈦白行業在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提高產業集中度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進展。攀鋼率先組建了大規模以鈦白粉為主的鈦業集團;廣西地區部分鈦白粉企業以資產(股權)為紐帶組建了年產10萬噸金紅石型鈦白粉后處理工廠;今后山東及長三角地區的一些企業也有可能通過投資控股、參股等形式實施兼并或收購,整合一批中小企業,走規模化、市場化運作之路。
提升產品檔次和品質
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粉分中心專家組組長唐振寧認為,目前我國鈦白粉生產工藝以硫酸法為主,工藝流程冗長,“三廢”污染嚴重;產品以銳鈦型為主,其顏料性能和耐候性都較金紅石型差,我國在世界鈦白粉行業中處于落后地位。鈦白粉屬于“兩高一資”產品,繼續走低附加值產品路線肯定是行不通的。除要生產金紅石型產品外,唐振寧還建議業內應從銳鈦型轉為金紅石型入手,調整產品結構,開發化纖用鈦白粉、云母珠光二氧化鈦、食品醫藥級鈦白粉、催化劑用鈦白粉、高純鈦白粉等高附加值產品。
據了解,目前行業對產品檔次和品質的重要性已有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并采取了多種措施予以改進。例如攀鋼鈦業多年與鋼研院密切合作,攀渝鈦業與高校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山東東佳引進高檔銳鈦型化纖鈦白生產線,四川龍蟒將國內外較先進技術進行融合等。除產品綜合性能外,唐振寧還提醒業內注意產品性能的穩定性,因為下游用戶要求不同批次的產品一定要保持性能一致和穩定。
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系列產品
我國擁有貯量居世界領先的原生巖質鈦礦,但由于這類鈦礦物屬多元素共生性質,采選和分離難度都很高,目前多是從鋼鐵工業選鐵后的尾礦中再分離其中的釩和鈦成分,形成鋼鐵、釩和鈦產業鏈。但專家還提醒,應注意對煉鐵以后高爐渣中高達20%~22%的含鈦成分加以回收。比如以攀鋼現有生產能力,每天約產生1萬噸以上高爐渣,一年的高爐渣總量為300多萬噸,每年從中流失的二氧化鈦達60余萬噸。近年,攀枝花地區和國家有關科研機構圍繞回收這部分二氧化鈦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畢勝認為,在發展鈦產業方面,以攀枝花為例,除鈦精礦外還應注重深加工產品鈦渣和鈦白,以及四氯化鈦和海綿鈦。將相對廉價的電能與豐富的鈦礦資源相結合,發展酸溶性鈦渣將具有獨特的優勢,攀枝花由此有可能發展成類似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世界聞名的高精鈦原料基地,進而成為硫酸法和氯化法鈦白生產基地,加上四氯化鈦和海綿鈦,最終有望發展成為我國獨一無二的綜合性鈦系產業基地。
據了解,目前全國正常生產的鈦白企業共有67家,分屬于62個生產商,裝置總年產能為115萬噸,其中5萬~6萬噸為非顏料級產品;2006年實際產量為86萬噸,非顏料級產品占5萬余噸。全國各地處于施工、設計、報批、籌劃等不同階段的鈦白新上馬和擴產項目至少還有30個,其中2007年內竣工投產的有5個,年產能為16萬噸。但2007年因環保原因停產的有2條生產線,年產能為3萬噸。因此,2007年鈦白總產能將比上年凈增13萬噸,預計全年產量將達到93萬~9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