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多月前,中策輪胎曾經經歷了一場令人矚目的“生死浩劫”。在我國檢驗檢疫部門的努力之下,中策輪胎才能最終化險為夷、迅速走出困境,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據統計,到今年10月為止,該公司的實發貨柜量比去年同期又增長了42.49%——
深秋的杭州愈發嫵媚動人。位于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策公司”)的檢驗車間里,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給成品輪胎檢測均勻性、做動平衡測試……一只只成品輪胎經過一道道工序的把關后,又被流水線運送到成品庫里,準備發貨。“到今年10月為止,公司的實發貨柜量比去年同期又增長了42.49%。”談到今年的生產情況,中策公司負責人言語間充滿了自信。
是的,這種自信,一是來自中策公司對于自身橡膠輪胎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的信任,二是來自他們對國家檢驗檢疫部門保護民族品牌、維護“中國制造”聲譽的決心和行動力。因為,就在4個多月前,中策輪胎曾經經歷了一場令人矚目的“生死浩劫”。在我國檢驗檢疫部門的努力之下,中策輪胎才能最終化險為夷、迅速走出困境,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起車禍殃及中策輪胎
6月26日,對中策公司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美國《華爾街日報》刊出了一篇以“中國輪胎在美國釀成致命車禍被起訴”為題的報道。文章從2006年8月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車禍悲劇講起,提及發生車禍的車子所用輪胎正是中策公司的產品。為此,受害者家屬于2007年5月向當地法院提起了訴訟,將中策公司、中策公司在美國的經銷商———美國外國輪胎銷售有限公司(Foreign Tire Sales Inc.of Union,以下簡稱“FTS”)等8家單位推上了被告席。隨后急于撇清自身責任的FTS又在6月11日,向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提交了一份報告,稱中策公司生產的4個品牌的輪胎中6個規格的產品可能存在安全缺陷,懷疑正是這些缺陷輪胎導致了這樁車禍的發生,并要求召回所述的中策輪胎產品。
突如其來的風波使中策陷入了一場生死考驗:如果報告情況屬實,如果各種相關指控成立,那么中策公司出口到美國的多達45萬條輪胎將有可能被全部召回,召回費用高達6400萬美元。而對于一個產品行銷美國市場十余年的中國老牌企業來說,產品存在缺陷就意味著將被打上劣質的標簽,再難在國際市場立足。
更令人擔憂的是,事件發生之后,《紐約時報》、美國新聞等多家媒體,又以各自的理解,紛紛以“中國輪胎存在質量缺陷引發車禍”、“中策45萬條輪胎將被召回”為題對此事進行了持續報道。再加上當時的中美貿易關系十分微妙,一時間,各界對中策公司、甚至對整個中國制造的質疑聲四起;許多客戶紛紛致電中策公司,詢問事情緣由,企業原先高速增長的業務量甚至一度停滯。
一只輪胎引發的事件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中策公司,更有可能會對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產生重大影響!
迅速行動:
杭州局最早介入調查
正當企業一籌莫展時,浙江檢驗檢疫局局長閻震從電視上看到了相關消息。作為一家年產輪胎2300萬套以上、并且三分之一產品是銷往國外的大型國有企業,怎么會出現質量問題?如果不及時查清事實真相,后果將會不堪設想!震驚之余,閻震局長立即向杭州局下了緊急命令:“一定要把事情徹查清楚!”
當天上午一上班,接到電話的杭州局局長胡建峰高度重視,迅速召集鑒定化礦處等相關部門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調查中策事件。隨后胡建峰又迅速派工作人員趕到中策公司。工作人員經過詳細調查后發現,發生車禍的汽車輪胎確實是中策公司生產的半鋼輕卡子午線輪胎,該輪胎規格是245/75R16,生產日期是2004年第23周。
正在杭州局工作人員認真開展調查時,國家質檢總局檢驗監管司也聞訊來電,要求調查此事,務必當日上報有關情況。當天傍晚,杭州局就將初步調查的情況和中策公司向媒體發布的鄭重聲明一起向總局作了報告。
報告中,杭州局對中策公司生產的出口輪胎的檢驗和監管過程進行了詳細闡述:一方面杭州局在日常工作中不僅嚴格檢驗出口輪胎的生產過程,還定期檢查企業質量保證體系運轉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依據我國強制性國家標準和美國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在輪胎出口前,都要對成品進行抽樣檢測,此前這些檢測均符合標準要求。再則,進入美國市場的輪胎必須經經銷商申請美國交通部(DOT)規定的檢測,合格后方準于市場銷售。中策公司在美國有十余家經銷商,分別申報DOT檢測,均合格并準予市場銷售。按正常邏輯推理,這樣經過層層把關的輪胎是不應該出現質量問題的。
沉著應對:
一切讓質量說話
接到通知后,杭州局的檢驗人員當天就到中策公司倉庫,抽取了與車禍汽車相同品牌規格的輕型載重子午線輪胎,并星夜兼程,當晚將樣品趕送到位于山東黃島的山東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國家級輪胎檢測重點實驗室。時逢周末,山東局的檢測人員也放棄雙休日,迅速按照美國標準對輪胎的外緣尺寸、標志、強度性能、耐久性能和高速性能進行了測試。5天后,檢測結果出來:所有的檢測數據均達到美國交通部規定的檢測標準,部分檢測數據還遠遠高于美國標準。
按正常程序生產出口的中策輪胎的質量是可靠的!這樣的結果無疑增加了我檢驗檢疫部門應對這起事件的底氣。為了消除外界對中策輪胎質量的懷疑,手握翔實質檢報告的國家質檢總局監管司,決定為中策平反。
7月5日,國家質檢總局監管司在北京召開對策研究會,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北京橡膠工業設計研究院,參與調查的浙江檢驗檢疫局、山東檢驗檢疫局以及當事企業中策公司等均參加會議。會議科學確認了中策輪胎安全質量符合標準的客觀證據,用大量的數據證實了中策輪胎的可靠質量。
“這個會議是政府部門站出來為中策輪胎發布正面聲音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從頭至尾參與此事的杭州局鑒定化礦處處長章曉氡深有感觸地說。
峰回路轉:
一份報告“催生”戲劇性變化
事實上,經過嚴格把關的中策輪胎,其質量一直受到許多國外企業的信賴。在這段時間內,許多中策公司的世界各地客戶也都紛紛以信函、傳真等形式聯系企業,表達了他們對中策產品質量的肯定,希望繼續保持合作。
就在國家質檢總局的檢測報告明確中策輪胎質量沒有問題的同時,FTS也于7月3日向NHTSA提交了第二份報告,這份題為“有關安全缺陷報告的補充和修改”的報告提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細節:發生車禍車子的4只輪胎并不是同一個型號的,其中3只是245型的中策輪胎,剩下那只是225型的米其林輪胎。
按照常識,不同規格的輪胎是不允許混裝的。因為不同直徑的輪胎裝在同一軸上使用,尤其是在驅動軸上使用,勢必造成兩只輪胎角速度相同、而線速度不同,容易導致輪胎受力不均,這樣一來即便再好的輪胎也會嚴重受損并引發事故隱患。
FTS緣何要提交一份推翻原先論斷的報告?業內人士透露,根據美國法律,進口產品的經銷商被視同是產品的制造商,而制造商發起的召回是不可逆轉的。中國政府既然堅信中策輪胎是沒有質量問題的,并持有有力證據,那么最多45萬條輪胎的召回就全部落在了FTS身上。作為一個員工不足10人的輪胎經銷企業,FTS顯然無力這么做,那么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繼續尋找對己有利的證據,否定原先的錯誤論斷。
又見彩虹:
為“中國制造”保駕護航
真相浮出水面,事實得以澄清。杭州局及時將中策事件的調查處理情況向杭州市政府作了專題匯報,市政府對檢驗檢疫發揮的作用表示滿意。7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檢驗監管司司長王新在浙江局副局長李法忠和杭州局局長胡建峰的陪同下,又到中策公司作了進一步調查。多項證據表明:中策公司的輪胎生產過程控制是有效的;產品逐條經過先進儀器檢測,質量完全符合美國安全標準要求,是安全可靠的;美國媒體把賓州車禍原因歸咎于杭州中策輪胎的質量問題是不公正的。接下來,杭州局又在國家質檢總局的部署下,邀請國家和省級、杭州市的大量媒體,對此事進行了采訪報道。
夏去秋來,在國家質檢總局的全面部署和浙江局、杭州局的慎重、快速處置下,“中策事件”早已隨著“我國產輸美中策輪胎產品,質量完全符合美國進口安全標準要求,事故輪胎則存在嚴重不正常使用情況”正面聲音的發布,漸漸消除了原先的影響。而中策公司也在經歷了這件事情后,愈加堅定了對質量的嚴格把關。
中策公司有關負責人許先生告訴記者,在事情發生后,杭州檢驗檢疫局最早介入調查,并從大局出發,按國家質檢總局部署,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及時關注和跟進事情發展,不僅很好地體現了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更有力維護了民族企業的聲譽。在影響逐漸消除后,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企業生產過程的監督管理,還增加了成品的抽檢頻次,為中策產品加固質量平臺。
“今年企業的銷售額是歷年最好的。”許先生介紹說,特別是最近幾個月來,原先一些國外經銷商又追加了不少訂單。美國、澳大利亞、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銷商負責人最近還專程趕來杭州催貨,洽談來年的深入合作。“一切讓質量說話,一切離不開為‘中國制造’保駕護航的檢驗檢疫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