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稀土先進材料與資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發展前沿,開拓攀登,奮力拼搏,推進實驗室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邁出了新步伐。日前,該實驗室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審,跨入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序列。
該實驗室1987年經國家科技部批準成立并開始運行。20年來,他們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創新為民為宗旨,積極建議和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務,不斷探索新的學科生長點,著力實施從化學向材料、資源領域的轉變的發展戰略,先后攻克了系列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2項,其中國家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1500多篇,授權專利70多項,出版專著16部,多項成果達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該室積極推進高技術成果產業化,先后組織實施了包頭稀土礦清潔冶金分離產業化,攀西礦鈰、釷、稀土分離等國家產業化示范工程、建成了年產100噸稀土鎂中間合金基地等,為我國稀土先進材料的研發和稀土資源高效利用做出了令人矚目的創新貢獻,發揮了在稀土材料和資源領域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該室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實驗室創新發展的關鍵,大力度地實施人才引進和培養戰略,使優秀人才不斷涌現,隊伍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實驗室現擁有中科院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獲得者7人、研究員21人。科技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占53.5%、中青年占80%。形成了一支戰略科學家領銜、以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主體、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
重視與國內外創新單元的合作和聯合。近5年來,實驗室先后與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19項合作研究,主辦或協辦國際會議4次、邀請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白川英樹、Heeger等國內外知名科學家來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聘任多名客座教授,進一步提升了室的創新能力,擴大了室的影響力。
堅持走引進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道路,不斷推進了實驗室的科技裝備建設。目前,實驗室已裝備各類儀器70多臺套,相關重大項目的裝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為科技創新和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沒有一流的管理,就不會創造出一流的成果,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遵循這樣的理念,實驗室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不斷加強課題、人才和科研儀器的管理,堅持開展多樣性、高水平的學術活動,設立了“稀土化學與物理青年科學獎”,重視從精神理念、視覺制度層面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廣大科研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幅增強,創新熱情空前高漲。
目前,該實驗室正在認真制定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并以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序列為動力,進一步加強方向凝煉、項目組織、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和運行機制管理等,為把實驗室建成一流的稀土先進材料與資源高效利用創新基地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