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意識缺失
許多印染企業的出口產品多以定單加工為主,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品牌和對出口營銷渠道的控制力,由于多道中間環節,使利潤大量流失。伴隨國內市場國際化步伐的加快,除國外高端品牌外,國外二線品牌也大量進入中國,中國品牌對國內市場的控制力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據調查,北京的高檔商店中有60%是進口品牌,頂級商店90%以上是進口品牌。上海淮海路上2000多個品牌,60%是引進的。
現在的服務貿易準入已進入新的階段,高檔品牌在中國實現本地化生產,如果再不加快轉變增長方式,那么中國自己的品牌就可能被消化掉。開放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學習的機會,但也帶來市場風險,如果我們不加強品牌建設,就會失去自主品牌在本國市場的主體地位。
信息化管理不盡人意
跨國配置資源、跨國生產、跨國銷售,是全球化時代社會化生產發展的重要標志。印染業要適應跨國分工的生產方式,必須以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重要基礎,實行生產的ERP管理和營銷的信息化網絡管理,才能有效縮短采購鏈、生產鏈、零售鏈。我國目前習慣于傳統的“三現交易”,即現貨、現金、現場的交易方式。不能融入跨國供應鏈網絡體系,不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市場和國內市場,影響創新和快速反應能力,影響紡織工業轉變增長方式,削弱了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能耗和資源回收利用低
印染行業年用水量3~5噸/百米布,是國外同行業的2~3倍;印染萬米布耗標準煤約為國際先進水平的1.8倍。廢水排放量占全國第六,占紡織行業80%。印染廢水成分復雜,處理成本很高。盡管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對印染清潔生產和污水處理非常重視,但廢水回用率<10%,處于各行業的最低水平,已經危及到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不少廠對純棉產品絲光工藝下來的淡堿沒有回收,活性染色的“鹽水”排放等也是一個需要解決與研究的問題。雖然排污量只占5%,但造成的COD影響達55%。
隨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供應緊張和生態環境惡劣等問題日益突出。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已經限制印染加工能力的發展。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能降耗問題,已經關系到印染行業今后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