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廢舊輪胎回收利用列入國家發展規劃,同時在“循環經濟示范工程”中又將輪胎翻新列入其中。防止廢舊輪胎對環境造成污染,并對其進行有效回收利用,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橡膠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我國是世界第一橡膠消費大國,占世界橡膠消耗量近20%,同時橡膠資源十分匱乏,半數以上需要進口。在橡膠制品中,輪胎是耗膠量最大的品種,占我國耗膠量的50%左右。因此廢舊橡膠產生量最大的品種也是輪胎,我國廢舊輪胎年產生量在1億條以上,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回收利用廢舊輪胎的方法很多,但經濟效益最佳,與環境親和性最好的當數輪胎翻新。據我國輪胎翻新專家、桂林橡膠工業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高孝恒介紹,一條新輪胎的成本大約有70%花費在胎體上,如果不進行翻新,那么就有70%的資源沒有被回收再利用。目前我國輪胎翻新率較低,2005年輪胎翻新量800萬條,只占新胎產量的3.2%,市場形式一片大好。翻新輪胎如果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在安全性、耐磨性、舒適程度上都不亞于新胎。但是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國現在的輪胎翻新企業可以概括為多、小、劣,數量眾多、規模很小、加工工藝低劣,發達國家早已淘汰的熱翻法卻是我國的主要工藝,技術尚且如此質量就更不用說了,內外脫落是常事,號稱馬路又一殺手。
目前我國在用的輪胎翻新技術有熱硫化翻新法和預硫化翻新法等,前者為傳統技術,優勢在于設備成本低廉,后者代表世界輪胎翻新業的先進水平,但技術和投資要求都比較高,不適合在我國市場大范圍推廣。武漢南湖工大機電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在結合兩者優勢的同時,結合模型法、無模翻新法等多種翻新方法,開發出低投入的環保新方法,自主創新研制推出的新方式,目前已獲得兩項國家專利,使輪胎翻新的辦廠投資“門檻”,從以前的動輒幾十上百萬,下降到如今的幾萬,其經濟實用的優勢無可比擬,目前這種方式已經開始向全國推廣,獨特的合作辦廠理念迅速在國內掀起了辦廠的熱潮。“工大保馬”翻新輪胎經《國家橡膠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達標,并由《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