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100美元(760元人民幣)銷售額的利潤減少6美元(46元人民幣),按照這一比例,生產企業的經營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自6月19日中國政府宣布將把塑料樹脂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稅率從11%削減至5%以來,這一問題一直縈繞著成千上萬家中國塑料加工企業。新稅率已于7月1日生效。
總部位于臺灣臺北的Win Industry Co. Ltd.公司表示影響不小,該公司建在廣東深圳和惠州的工廠為電子行業生產橡膠和塑料零部件。
公司營銷副總裁Allen Wang說:“我們必須尋找其他節省成本的方式,但我們成本結構的精益度已非常高了。”
新的出口退稅—由中央和地方稅收機構為出口企業提供的補助—范圍涵蓋中國出口的所有塑料產品。Wang在電話采訪中說:“不僅是我們,所有人都受到了影響。”
Win公司有5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歐洲,30%銷往北美。但Wang說,他認為大部分采購商不會因為價格上升幾個百分點就冒險打亂原先的交貨安排或影響其貿易質量。
他說:“這一漲價幅度還不足以讓生產商追加成本轉用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這是個復雜的過程,特別是在初始階段。”
在中國大陸Win Industry公司屬于外資企業,也就是說與本土企業享有相同的出口退稅政策。總部位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的定制注塑商Mocap Inc.公司也是如此,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在廣東中山建成了一座工廠。Mocap公司預計該廠第一年將模塑2000-3000萬個塑料零部件。
在投產后的前六個月里,Mocap公司中國工廠的所有產品全部用于出口。雖然退稅率下降會影響到利潤率,但公司生產副總裁Paul Miller說:“實際上影響非常小。”
總體來看,在華生產的西方企業不會受到太大牽連。位于香港的咨詢公司Global Diligence Ltd.公司的創始人Larry Hotaling說:“因為他們的國內競爭對手也處于相同的業務領域,其影響范圍是整個行業而非個別生產商。”
他說:“無論是誰,優勢都不會太明顯。而輸家則會是消費者,他們可能要因此承受更高的價格。”
中國國內的反響
但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看法截然不同。
中國塑協秘書長Ma Zhanfeng說:“我們認為新政策將使2007年的出口額大幅下挫。”
中國塑協的統計資料顯示,就貨品重量而言,2006年中國的塑料出口有所下跌。該貿易團體將貿易壁壘歸為主因。
他說:“中國的貿易順差中約有96%來自輕工業產品,包括塑料制品。為解決與發達國家持續不斷的貿易摩擦,中國政府不得不削減出口退稅額度并最終徹底廢除。”
Ma說,普通中國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很小。
他說:“官方數字顯示,輕工企業的利潤率一般為4.61%。退稅削減使原本就經營不佳的企業遭到重創。”他說,許多公司會相繼倒閉,導致失業率上升。
他說:“出口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但政府認為這只是“新生前的陣痛”,今后能有效地完善經濟模式和行業結構。
中國財政部的官員說,今年1-5月,中國的貿易順差總計達857億美元(65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83%。中國政府欲大力減少能耗大、污染強、依賴資源、低增值和低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從長遠來看,這一戰略能加快經濟增長和促進可持續性發展。受到政府政策影響的不只是塑料業。其他各類行業—包括橡膠、部分化學品、家具和某些機械行業——都面臨著不同的調整措施:如退稅減免、零退稅或零出口稅。
總部位于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的咨詢公司Runckel & Associates公司總裁Chris Runckel說:“政策影響正在波及各行各業,開始改變全球采購的動態。”
對美國企業的影響
在華采購的美國生產商現在最關心的是政策變化是否會導致成本的上升。
對此專家們的意見不一。
Runckel說:“就這點而言,大部分中國供應商自行吸收了成本,但多數企業都表示這種做法維持不了多久。因此成本很可能會上升。”
總部位于美國芝加哥的NaviAsia Consulting Group Inc.公司的副總裁Bill Liu說,這回他的美國客戶不會受到漲價的沖擊。他說,生產商和中間商正在“抵擋沖擊”,以維持業務的正常運作。
受影響程度還取決于外購定單的大小。Liu說,小定單對價格增長的抵抗力較差。Liu說,政策的改動帶來的影響必定會在供應鏈的某一環節反映出來。
“有許多低端出口商已瀕臨邊緣狀態”,他引用了一句中國成語“紙包不住火”——意思是行業調整遲早會來。由于中國生產商在實際銷售的半年之后才能將出口退稅額轉為現金,因此在成本結構受到直接影響之前也會有一段緩沖期。
Liu建議美國采購商將人民幣重估和中國樹脂價格波動的因素也考慮在內。
Runckel說:“不少美國企業開始坐立不安起來,他們感到中國政府可能繼續削減出口補貼,讓[人民幣]幣值持續上升等。”
去年9月中國政府第一次將塑料產品出口退稅率從13%削減至11%,最近又降至5%,逐步取消的進程正在加快。
樹脂價格波動
作為世界第二大樹脂加工國,中國大部分的塑料原料仍然對進口依賴性很強。但巨大的國內需求促使產能激增,甚至造成產能過剩,PVC市場就是如此。
《中國化工報》報道說,出口退稅率從11%猛降至5%將使中國PVC出口企業每噸利潤虧損60美元(450元人民幣)。總部位于美國休斯頓的Chemical Market Associates Inc.公司的氯堿和乙烯基全球實踐負責人Steven Brien說:“在短期內,這可能會提高亞洲市場的PVC價格并降低中國國內的PVC價格。”
中國的樹脂生產商將擴大在國內的PVC銷量,迫使國內PVC價格下降。同時,受中國將削減PVC出口的影響,亞洲其他國家的PVC價格可能隨之上升。
Brien說:“中國國內PVC價格下跌,其他亞洲國家的市場價攀升,這一影響已開始顯現。我們認為這一現象將持續到各國間的PVC價格獲得平衡為止。雖然不清楚確切的時間,但有可能在幾個月內就達到平衡,那時中國將恢復出口。”
Hotaling現正為幾家對華出口或在華銷售的美國復合生產商提供咨詢顧問服務,他認為新稅率不會對中國的出口能力產生巨大影響。“中國企業的成本非常低,而且他們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更重要的是,對多數中國供應商來說,樹脂出口占總銷售的比例并不大。
Hotaling在電子郵件中說道:“他們基本上針對國內市場,因此受到的影響很小。”
前途未卜
身兼美越商會主席職務的Runckel說:“一旦中國企業開始轉嫁新增的成本,美國等國家的許多采購商可能會轉向其他國家開發新的供應商。”
他說,不少美國公司一邊在商洽能否由中國供應商自行吸收成本,一邊在越南、印度和其他低成本國家尋找后備供應商。
“將來的情況很難說。我不能確定是否會重新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但會有更多企業將對海外采購的成本和優勢進行更嚴格審慎的評估。”
Runckel說,越南和印度“很可能成為受惠者。根據我們的經驗來看,有建廠意愿的許多企業都將越南作為候選地,其比例遠遠高于去年,而去年來越南投資建廠的國外企業本身也不少。”
NaviAsia公司的Liu說,許多中國生產商紛紛加大對越南和柬埔寨的投資。
Liu說:“在降低成本方面,中國大片的內陸地區仍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到成本偏低的鄰國建廠,這些國家的貿易優惠政策能為中國企業家提供很大的便利。”
Shanghai Onyx Machinery Inc.公司的加拿大籍所有者Michael Lai說,此次政策調整未波及塑料機械行業。但據推測,將來有一天政府也可能削減相關的出口補助。
總部位于美國賓西法尼亞州King of Prussia的Dingye-USA Machinery Manufacture Co. Ltd.公司的銷售主管Alfonso Keh說:“在政策明確改變之前,我們仍在享受[兩位數的出口退稅]。”該公司已幫助十幾家中國機械生產商成功出口。
在中國保稅區使用進口原料制成出口產品的制造商不受出口退稅政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