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及其鹽在去年的出口量突破10萬噸;面臨著日本公司強大競爭力,我國谷氨酸生產企業必須提高生產工藝,才有望深度開拓市場
不久前出臺的關于一批藥物與氨基酸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政策,為日漸收緊的原料藥出口行情再增添緊張氣氛。氨基酸類、磺胺類、植物提取物類等原料藥的出口退稅由13%調整到5%,其中谷氨酸的退稅率更是降為0%。這一規定引起國內谷氨酸產業巨大的震動及高度關注。
25年間產量增長100倍
谷氨酸屬于氨基酸產品之一,普遍存在于大腦等人體組織、植物以及雞、鴨、牛羊肉及海鮮食品等中,是世界公認的“呈味物質”之一,也是重要的參與人體多種生理代謝活動的物質。
我國的谷氨酸生產可以上溯至20世紀20年代初。受日本人發明“味之素”的啟發,上海的化學家吳蘊初先生率先發明以國內原料十分充裕的小麥谷朊(江南人稱其為“面筋”)為原料,經硫酸水解后提取出谷氨酸,最后將谷氨酸與純堿中和,即得到具有強烈鮮味的白色結晶--谷氨酸鈉(即味精或“味之素”)。在50年代初以前,我國谷氨酸原料藥生產始終沿用“硫酸水解谷朊粉法”舊工藝,不僅產品收率低,而且排放廢液對周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1958年,我國上海天廚味精廠開始試驗以淀粉為底物,利用“短谷氨酸棒狀桿菌”為工業微生物進行發酵法生產谷氨酸的新工藝并獲成功。
隨著發酵生產谷氨酸工藝的成熟,我國的谷氨酸產量開始躍升,從50年代初全國年產量僅600噸猛增至1960年的6000噸。至80年代中,全國谷氨酸總產量已接近8萬噸。到90年代中期更上升至65萬噸,2000年正式突破100萬噸大關。據悉,去年我國谷氨酸總產量已達119萬噸,從而確立了全球第一谷氨酸生產大國地位。
從1975年全國谷氨酸產量不到1萬噸到2000年的100萬噸,短短25年間,我國谷氨酸產量整整增長了100倍,堪稱為世界氨基酸生產史的一大奇跡。
去年出口量逾10萬噸
經過幾十年時間國內市場的不斷洗牌,我國谷氨酸生產企業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0~300家小企業,縮減為2006年的80多家。年產量在1萬噸以上的有17家,產量在5萬噸以上者僅有七八家,包括有河南蓮花集團、山東菱花集團、山東雪花公司,沈陽紅梅集團、廣東星湖公司、重慶飛亞集團、江蘇菊花公司和河北梅花公司等。此外,溫州快鹿公司與浙江義烏市蜜蜂公司的產量近幾年來增長較快。
目前,河南蓮花集團現已成為國內谷氨酸生產的龍頭企業。據了解,該公司的谷氨酸發酵能力已達30萬噸/年,2006年實際銷售量為22萬噸,出口量占據了40%,約9萬噸。目前,蓮花集團的谷氨酸產品已占國內市場份額的40%,產能位居國內第一,僅次于日本味之素公司居全球第二。
去年,我國谷氨酸鈉的總產量已超過170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23.75%,全國谷氨酸及其鹽銷售總收入高達177.9億元,行業實現利潤12.6億元,因此成為我國谷氨酸行業增長最快的一年,各公司的利潤普遍上升,虧損面減少。更可喜的是,由于國內谷氨酸生產企業普遍重視質量管理,故出口谷氨酸及其鹽的數量逐年遞增,2006年,我國谷氨酸及其鹽的出口量已突破10萬噸大關從而成為我國醫藥業又一拳頭產品。其中,河南蓮花集團一家的出口量即占全國出口量的90%。以蓮花集團為首的國內谷氨酸生產企業的谷氨酸產品已銷往包括英、法、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瑞士和美國在內的世界57個國家。
隨著我國出口谷氨酸質量的提高,其國際市場售價亦有所上升。據我國外貿部門統計,國產谷氨酸及其鹽的出口價已比5年前提高了10%~12%,蓮花集團的谷氨酸因獲歐洲多國質量認證,故售價要比其他國內企業略高一些。
與味之素爭奪全球份額
日本味之素公司生產谷氨酸主要采用“甘蔗糖蜜發酵法”,甘蔗糖蜜是甘蔗汁榨糖后剩下的副產品,不僅來源有保證,而且價格遠比玉米淀粉要便宜得多。而我國大多數企業仍沿用上世紀80年代的玉米淀粉發酵法舊工藝。
據悉,日本味之素公司在5年前已縮減了其在本國利用玉米淀粉為原料發酵法生產谷氨酸的規模,年產量僅有十幾萬噸,主要用以滿足日本國內市場的需求。而在盛產甘蔗的巴西與越南等國,該公司分別設立了利用甘蔗糖蜜為原料的谷氨酸生產基地。如今,味之素巴西分公司的谷氨酸年產量已達13萬噸,越南分公司產量為4.5萬噸;幾年前在泰國建的谷氨酸生產廠規模較小,年產量估計只有1萬噸,主要供應泰國用。
為應對中國谷氨酸出口量逐年遞增的挑戰,以便繼續控制國際市場,味之素公司已決定在今后3年內追加投資450億日元(折合4.4億美元)以期擴大其在巴西、越南兩家分公司的谷氨酸年產能力。由此,巴西味之素公司的年產量將從13萬噸提高至15萬噸;越南味之素公司年產量將從4.5萬噸提高至6萬噸;至于泰國味之素子公司目前尚無擴產計劃。
另據報道,日本與美國最大的超級淀粉生產集團ADM公司在10年前組建的谷氨酸生產企業--美國味之素公司的年產量已達10萬噸,其產品不僅供應美國市場,還出口至加拿大和墨西哥等鄰國市場。日本味之素公司挾其味精生產老牌企業的優勢,將其產品覆蓋至歐洲各國以及南北美洲、非洲、大洋州和東南亞諸國,目前,味之素公司的谷氨酸產品已占全球谷氨酸市場份額的34%,其老大地位不可動搖。
據味之素公司情報部負責人稱,去年全球谷氨酸及其鹽的總銷售量已達178萬噸。相比之下,我國谷氨酸出口量至今只有10萬噸,僅為日本味之素公司出口量的1/4(注:日本味之素公司采取在所在國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生產谷氨酸并在本地銷售的策略,不再從日本直接出口谷氨酸產品,以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前景大有可為
毫無疑問,谷氨酸鈉現已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氨基酸產品,其市場年增長率為4%,故發展前景看好。目前我國除南方一些企業以甘蔗糖蜜為原料生產谷氨酸外,國內絕大部分企業仍在沿用玉米淀粉發酵法生產谷氨酸,而玉米淀粉的價格近幾年來扶搖直上,因為玉米淀粉已成為飼料業和生產“生物汽油”--酒精的重要原料,市場供應越來越緊張。利用經濟價值并不高的甘蔗糖蜜為原料生產谷氨酸應成為我國谷氨酸生產企業的新方向。
在面臨國家取消出口退稅新形勢下,我國谷氨酸生產企業若要在國際市場立足,必須首先解決生產成本問題,而采用新菌種和利用甘蔗糖蜜發酵法則是降低生產成本的可取之路。雖然表面上看來我國谷氨酸出口前景似乎有些黯淡,但專家并不這么認為。相反,他們的看法是今后幾年我國谷氨酸及其鹽的市場銷售前景仍然光明。
據專家測算,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消費谷氨酸僅769克,而經濟相對較富裕的我國臺、港、澳地區的居民人均年消費谷氨酸高達2500克以上。換言之,大陸居民的谷氨酸消費量尚不足臺、港、澳居民的1/3。相信隨著我國中西部地區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后國內谷氨酸消費量將會有實質性提高,屆時,大陸地區的谷氨酸年消費量將比目前提高30%甚至更多。照此估算,國內谷氨酸市場應該不會因出口受阻而“爛市”或萎縮。
另據來自美國和日本學者的最新研究發現:經常補充攝入谷氨酸鈉有助于預防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癥。經濟學家認為,上述新發現將大大促進谷氨酸的銷售量,因為骨質疏松現已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大常見病和高發病。
總而言之,在谷氨酸及其鹽兼有食品(調味品)與藥物雙重功能的推動下,其在21世紀里仍將是一只“朝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