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未受緊縮政策影響
2007年4月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創出2005年以來的新高,顯示出2007年以來的利率、存款準備金利率調整等一系列緊縮政策措施沒有在實質上影響實體經濟的增長預期。從分項數據看,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購進價格指數為最高,均達到60%以上,說明實體經濟存在加速增長趨勢。
從變化趨勢來看,除積壓訂單指數、進口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各指數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以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升勢最為明顯,升幅達到4個百分點以上。這些指標的變化趨勢,已經從側面說明過熱的趨勢依然十分明顯,業內認為國家在觀察前期政策效果后,可能會再次采取偏緊的調控政策。
出口 交貨值增長加快
雖然2006年工業出口 交貨值增速與出口增速之間差距較大,被懷疑為熱錢借貿易形勢流入所導致。但從2007年1~4月的數據看,國有重點企業的出口 交貨值與出口增速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在1~2月數據中,出現了出口增速較好而出口 交貨值未能跟上的情況,但隨后兩個月的累計數據表明了兩者的相關性,說明出口增速的提升其中很大部分是有真實貿易背景的。
比較國有重點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速以及出口 交貨值增速數據發現,2002年后國有重點企業的出口 交貨值增速開始明顯超過營業收入的增速,顯示出對國有企業的拉動力不斷增強。同時,這也顯示出國內企業對出口的依賴度不斷增強。
產能過剩刺激原材料出口加速
2007年以來,出口數據出現大幅波動,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行業,如非實用原料(2類)、化學制品(5類)、原料制成品(6類)之上。而傳統出口增長強勁的行業,如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增長相對平穩。
從出口較快的三類商品子行業的分析表明,今年來出口較快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產能過剩行業之中,如紙制品、肥料、塑料、鋼鐵、有色金屬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原材料的大量出口并不符合出口結構升級的趨勢,相反利用國際市場釋放產能,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有負面影響,尤其不利于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另外,低附加值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帶來貿易不平衡的加重與匯率壓力加大,國內貨幣政策難度加大等一系列宏觀的負面效應。
對于以上趨勢,業內認為利用進出口稅收政策有針對性地調節是較為有效的選擇。當然,逐步方框匯率波動區間,也對出口結構升級有較大推動,但這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才能發揮實質性影響。
進出口稅改革引導產業調整
為了進一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增加能源、資源類產品、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今年5月,國家再次調整部分商品進出口關稅稅率,其中出口迅猛增長的鋼材首當其沖。
從以往的關稅政策調整可以發現,調整方向一直比較明顯,但步伐較慢。近年以來,關稅政策力度明顯加大,這對于出口結構將產生較大影響,并影響相應產品的國內供求狀況。
在今年初出口大幅提速下,貿易不平衡的壓力也相應大幅上升。專家指出,國家利用進出口關稅政策并不是簡單地抑制出口和鼓勵進口,而主要目標是調整進出口結構,從而引導產業結構實現調整。
從具體的調整內容可以看出,關稅政策調整的三個傾向: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受到政策抑制;技術密集型零部件鼓勵進口;日用消費鼓勵進口。
由于國內對資源與環境成本的定價機制不健全,導致資源性產品出口所反映出的并不完全是制造能力的國際競爭力,更有廉價資源、能源、環境因素包含在內。鼓勵技術密集型零部件進口有助于國內相應資本品、消費品制造能力的增強,促進制造業產業升級,同時也將推動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替代效應。而日用消費品國內廠商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關稅的降低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專家認為,進出口稅收政策對于短期出口增速過快的問題是比較有效的政策,能夠緩解貿易不平衡加劇的局面。同時,也有助于推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預計在今年這方面的政策力度將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