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斯潤滑油(中國)有限公司旨在擴大產能的新廠在上海嘉定舉行奠基儀式,同時在新廠規劃中,福斯集團還將亞太區研發中心遷至上海。福斯(中國)總裁對外界表示,為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趨勢,增加新的生產線對福斯(中國)已經尤為迫切。
和福斯(中國)抱著同樣想法的跨國潤滑油公司不止一家:嘉實多大打科技牌,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全方位的品牌推廣計劃;殼牌(中國)在廣東省珠海市建立的潤滑油調配廠第一期工程預計在2008年第4季度完成。
跨國公司:占據高端市場80%利潤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去年潤滑油產量572萬噸,其中產量排前40的企業產量占了將近43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4.7%;排名前40的企業中,跨國公司占了6家。中國潤滑油行業的有關專家稱:“在產量和銷量上,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占有國內市場約60%的份額,國外品牌約占20%,國內其它民營企業約占20%。在高端潤滑油市場,國際潤滑油企業產品占市場利潤的80%,國內潤滑油企業只占20%;而在低端產品市場,國內企業占絕大多數市場份額。”
有關專家認為,從發展背景來看,跨國公司無疑具有獨特的優勢,進入中國市場伊始,他們就采取與中國各地石油公司系統合作的措施。此外,跨國公司和OEM結合非常緊密,與國際汽車品牌有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很多國際品牌的汽車說明書上,指定用戶使用的潤滑油就是美孚、殼牌之類的國際潤滑油品牌。在管理方面,國外品牌的產品質量、包裝設計、廣告創意做得很細致,真正體現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念。
大型國企:挑戰與機遇并存
昆侖潤滑油市場部負責人稱,通過幾年來不斷參與國際化的競爭,國內企業在品牌建設與市場發展方面不斷地變革與調整,已經逐步獲得與國外潤滑油品牌平等競爭的地位。一些大型國企如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經進入高端市場,昆侖和長城作為國產潤滑油知名品牌使消費者有更多選擇,無形中對跨國企業的利潤進行打壓。在市場宣傳方面,國內潤滑油企業正在尋求突破,將公益和體育活動納入營銷策略。
上海市潤滑油品行業協會的有關人員對記者說:“國內大型潤滑油企業與外資品牌中端產品在質量上已沒多大區別,新產品投放市場的速度也保持與國際市場同步,產品質量已不是影響國內潤滑油企業競爭力的主要瓶頸,各企業不斷推出個性化、差異化的特色產品,積極培育核心競爭力。”
但是,國內某大型潤滑油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和外資企業相比,國內大型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是要提升高端品牌質量,擴大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消費者一直存有國外品牌要優于國內品牌的印象,因此盡快扭轉國內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中國潤滑油行業分析人士認為,“70后”、“80后”會日益成為汽車消費的主力,他們有全新的消費習慣和理念,容易接受新事物,跨國品牌與民族品牌在爭奪這部分消費群體的時候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以奇瑞、吉利為代表的汽車民族品牌正日益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民族汽車品牌的日益強大并走向世界,為中國潤滑油民族品牌在OEM裝車用油和售后服務用油方面的市場拓展提供非常難得的寶貴機會。
中小企業:保住低端進軍高端
原油價格的持續攀升使低端市場利潤空間急劇壓縮,標志著潤滑油品牌競爭的時代開始。國內大型企業長城、昆侖占據整個產業鏈,使中小型民營企業低質低價的市場策略面臨調整,他們不但需要保住自身的市場份額,還要盡力向高端市場進軍,否則隨著消費者對品牌和質量越來越看重,產品銷量必然受到影響。
盡管外資潤滑油企業之前一直雄視高端市場,但看到我國中小潤滑油企業在中低端市場獲得不俗的成績,取得豐厚的利潤,開始有向中低端市場傾斜的趨勢,如殼牌在中國市場推出針對農村汽車市場、且價格相當便宜的低端潤滑油。
“面對跨國公司的沖擊,中小企業并非只有招架之功,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跨國公司遠離本土作戰,在文化、習俗、語言等方面或多或少有些水土不服,國際潤滑油品牌在二三線市場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相對較弱,民族潤滑油品牌就可以在這些城市的高端市場發力,向國際品牌發起反攻。”中國潤滑油行業一位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