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結構矛盾突出,錦綸產業進入新一輪調整
在日前由浙江華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辦、臺灣力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杭州尼龍產業鏈市場與發展論壇上,參加論壇的代表針對目前我國錦綸產業鏈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發展現狀,就加快錦綸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深層變革達成了共識。
銀聯信分析:
錦綸作為我國發展較早的產業之一,在世界化纖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和中國化纖工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然而,近幾年來錦綸在我國的發展并不理想,探究其中原因,影響因素有方方面面,但癥結在于多年來錦綸產業鏈一直沒有理順,長期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目前,錦綸產業鏈呈梭狀,上游原料和下游紡織品服裝發展遲緩,使上游產能不足,下游需求不旺,而中游聚合紡絲產能增長過快,致使整個錦綸產業鏈發展失衡。
首先,從上游來看,錦綸纖維的主要原料是己內酰胺(CPL)、66鹽,其中66鹽(AH)在1999年后國內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但己內酰胺一直存在巨大的市場缺口,成為制約錦綸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我國己內酰胺生產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1993年國內總產量不足1萬噸,與國際先進水平相距甚遠,生產規模小,工藝落后。1994年岳陽鷹山石化和南京東方引進的年產5萬噸己內酰胺設備投產后,當年全國產量提高到3.7萬噸。1995-1997年每年全國的產量分別達到6.7萬噸、7.4萬噸和9.7萬噸。河北石家莊化纖有限公司5萬噸/年生產設備投產后,我國己內酰胺總生產能力達到15.45萬噸。隨著部分產能的擴建,目前國內己內酰胺年產能力為21萬噸,但僅占全球生產能力的5.25%。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己內酰胺的供給不足,致使己內酰胺價格大幅上漲,增加了錦綸行業的運行成本,壓縮了行業利潤。今年年初,國際油價不斷高漲,一度達到了歷史高位為77.95美元。給己內酰胺市場價格高位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中國化纖信息網分析,2006年上半年己內酰胺的人民幣價格為20200元/噸,到2007年上半年,已經漲到22800元/噸,上漲了近2600元。而且,目前己內酰胺生產能力掌握在少數幾個供應商手中,屬于寡頭壟斷市場,因此在價格談判的能力較差。
就錦綸產業自身來看,由于市場需求的拉動,近幾年來游錦綸行業產能迅速擴張,錦綸行業出現投資熱潮。2000年我國的錦綸產能為52.6萬噸,到2005年,國內錦綸行業總產能為103萬噸,增長幅度達到95.81%。而且,這種產能擴張還在繼續,2006年下半年以來,擴能、加大投資力度成為我國錦綸行業的真實寫照。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7年1-3月份錦綸行業計劃投資總額為35.06億元,同比增加114.15%;1-3月份實際完成投資額3.67億元,同比增加146.39%,占計劃投資額的10.48%;今年以來到目前為止施工項目總數為24個,同比增加60.00%;其中新開工項目數7個,同比增加75%;截至3月底為止,已實現竣工項目數6個,同比增加200%,占施工項目總數的25%。
而就錦綸產業的下游行業來看,錦綸行業的下游產品的價格漲幅低于己內酰胺價格的上漲的幅度,以FDY70D半消光絲為例,價格2006年上半年為26923元/噸,2007年上漲到27706元/噸,漲幅不到800元,遠遠低于己內酰胺價格的上漲,從而使得企業效益受到嚴重影響。
除此之外,關稅問題也制約著錦綸產業的發展。根據國際慣例,應該是原料的關稅低于下游產品的關稅,以便充分保護和促進下游產業的發展。而從中國目前的法定稅率來看,己內酰胺的稅率高于錦綸,這顯然不利于錦綸產業甚至紡織業的發展。目前,2007年錦綸切片進口關稅下調至7.6%,而己內酰胺9%的進口關稅保持不變,關稅倒掛給下游企業帶來的不平等競爭將依然存在。
因此,加快發展上游己內酰胺,限制發展中游聚合紡絲,鼓勵發展下游錦綸紡織品及服裝,盡快轉變目前不合理的梭狀產業鏈結構,乃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