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作為國民經濟的配套工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其重要地位也日益凸現。為了實現涂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滿足國民經濟日益發展的需要,涂料企業在“十一五”期間應當以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自主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內涵式、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努力實施“三大發展理念和三大調整”。
三大發展理念:
一,“一體化”的發展理念。涂料要改變現有的企業規模小,數量多,集約化程度不高,區域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通過科技、資源、能源一體化、集約化的發展思路,形成分布合理、相對穩定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涂料生產布局,使有限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同時,要建立以企業為主、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制,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形成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條龍,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推進涂料工業的持續發展。
二,清潔生產發展理念。涂料行業要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改變生產工藝或制造技術,改善工藝控制,通過改變原材料投入,有用副產品的利用,回收產品的再利用,以及對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在工藝過程中的循環利用,將原材料消耗量、廢物產生量、能源消耗、健康與安全風險以及生態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加強生產管理,改造原有設備,控制環境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從源頭上減少和逐步消除污染物的產生,以推進涂料工業的穩定發展。
三,綠色涂料發展理念。我國正在建設節約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大力開發環境友好型產品,不斷推進涂料品種向水性化、高固體化、無溶劑化和粉末化方向發展,不斷滿足公眾和社會對涂料安全、健康性的需求,以推進涂料工業的良性發展。
三大調整:
一,增長方式的調整。近幾年來。我國涂料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涂料總量從2000年184萬噸到2005年猛增到382萬噸,短短五年增加了二百萬噸。2006年涂料總量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突破500萬噸,這是涂料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表明我國涂料市場潛力巨大,因此,保持涂料工業的適度增長,不斷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十分必要。但是,也應當看到,目前的這種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的高消耗,勞動力的廉價和環境的投入來獲得的,且從涂料總量結構來分析,中高檔不足,低檔過剩,特別是環保型、技術含量高的涂料比重不高,傳統的溶劑型涂料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為此,涂料工業要從過度依賴資金、資源和環境的投入,以低水平量的擴張實現增長,轉向更多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以提高產品的檔次和效益來獲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要將依靠科技進步,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發展規劃的著力點,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增加科技的有效投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又好又快的涂料發展模式。
二,產品結構的調整。要以產品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涂料工業的發展。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實現涂料產品的結構調整。
涂料企業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市場的需求,實施精品戰略,締造核心競爭能力。專業化生產是規模經濟的表現,有質量的規模經濟又是市場競爭的本質體現,我們應當以專業化優勢為基礎,打造涂料精品,不斷做優、做強、做大,形成有質量的規模經濟。同時,要大力發展中、高檔涂料產品,集中力量致力于開發具有前瞻性、領先一步的核心產品,獲取高附加值,擁有較長時間、較為穩定的市場競爭優勢。
產品要向高科技含量、高質量、多功能方向發展。要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涂料產品,重點加強現有產品的深加工,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產品開發要向環保型方向發展,在解決高檔涂料用的關鍵原材料的同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和耐久性的功能性涂料。
品牌要向國際化發展。我國目前涂料企業有八干余家,上萬個品牌,且涂料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知名品牌貧乏,在世界涂料銷售額前10名的涂料企業中,沒有1家是中國的企業。因此,涂料企業要重視品牌的效應,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打造自主品牌,努力實現中國涂料工業協會提出的“十一五”發展目標,即:大力扶持中國涂料名牌產品和企業,建立建全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企業集團的成長,力爭培育10家以上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百家年銷售額超過l億元的企業,使排名前30位的企業集團的產量和銷售額在行業中的比重超過60%。
三,積極進行人才結構的調整。實現涂料可持續發展,人才是涂料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涂料企業要轉變觀念,逐步從原來的人力成本觀轉變到人才資源觀。由原減員增利轉變到人才增效上來,建立和健全培養人才、聚集人才、激勵人才和人盡其才的機制和制度。
加快人才結構的調整,必須加大人才資本的投入,要大力引進企業真正需要的高學歷人才、緊缺人才和成熟人才,建立高端人才隊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和首席人才的培育,形成一支具有涂料研發,生產技術,應用服務等多層次的人才精英隊伍。
此外還要加強人才的培育。開展涂料各種類型專業人才的培訓,持續抓好以崗位技能為重點的全員培訓工作,努力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和梯度。
最后,建立人才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長效機制。以人為本,通過績效考核和創建獨特的企業文化的辦法,調動企業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同時,要積極制定和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者激勵考核辦法,努力探索科技人員、營銷人員和生產第一線上關鍵崗位人才激勵和分配機制,逐步擴大這部分人薪資在分配總額中比重.以促進員工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