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神華包頭煤化工有限公司在京舉行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許可合同簽訂儀式。這是今年8月“陜西榆林20萬噸/年煤基烯烴工業化示范項目”DMTO技術許可合同簽訂后,大連化物所與企業簽訂的首個百萬噸級DMTO工業生產技術許可合同,標志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MTO技術在走向大規模產業化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對我國清潔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神華集團副總經理王曉林和神華包頭煤化工有限公司、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中科院高技術局、中國石化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陜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出席了簽字儀式。
乙烯、丙烯是當今世界最重要和大宗的化工產品,一直以來,其生產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而DMTO是以煤或天然氣代替石油做原料生產乙烯和丙烯的技術,對于減少我國石油進口、開辟我國烯烴產業新途徑、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開展了煤(或天然氣)制取低碳烯烴的研究工作,在催化劑和反應工藝等核心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3代科研人員歷時20多年時間完成了前期研究工作,之后又與陜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中石化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合作完成了萬噸級的工業放大試驗,從而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現代煤化工技術。
從項目支持情況來看,“甲醇(二甲醚)制烯烴(MTO)”是中科院主持的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目標是結合已經具有規模化成熟經驗的煤或天然氣制合成氣、合成氣制甲醇及下游的烯烴分離技術,開辟一條非石油資源生產基本有機原料乙烯、丙烯的新原料路線。該課題于1995年完成中試放大試驗,1996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之后又得到中科院和國家“973”計劃的重點支持,催化劑等關鍵技術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甲醇轉化率近100%,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
施爾畏在致辭中指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是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大連化物所作為中科院一個應用與基礎研究并重、具有較強技術開發實力、以承擔國家和企業重大項目為主的化學化工研究所,緊緊圍繞中科院這一辦院方針,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解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大難題,為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戰略性、創新性貢獻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此次與神華包頭煤化工有限公司簽訂DMTO技術許可合同,既是大連化物所全面落實中國科學院新時期辦院方針和知識創新工程精神的具體體現,也為中科院院地合作工作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有關專家指出,神華包頭煤制烴項目是國家發改委核準的世界首套以煤為原料制取低碳烯烴及下游產品的大型化工聯合裝置,是實現傳統煤化工產業向石油化工產業延伸的重大探索。作為我國開拓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示范工程,該項目擔負著推進國家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重大責任,同時也是對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DMTO技術及催化劑制備技術的一次商業化驗證,是使這一系列技術更趨成熟的工業平臺。DMTO工業化成套技術的成功實施,必將書寫出中國煤化工革命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