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昊華西南化工有限公司在國內率先將四氯化碳(CTC)轉產四氯乙烯(PCE),并實現工業化生產,填補了國內CTC轉產PCE技術的空白。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每年可處理四氯化碳上萬噸,年銷售收入可達近億元。該項目將為國內甲烷氯化物企業有效處置四氯化碳起到示范作用。
自上世紀30年代起,制冷設備的制冷劑、電子線路板、精密金屬零部件的清洗劑和滅火劑,使用了大量的人工合成氟氯化學品。這類物質對臭氧層的破壞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問題。四氯化碳是甲烷氯化物的一種,主要用于生產氟制冷劑CFC-11和CFC-12。為保護臭氧層,我國承諾將在2010年完全淘汰CFC-11和CFC-12。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四氯化碳及CFC-11和CFC-12的淘汰步伐,并停止進口四氯化碳。
但在現行的甲烷氯化物生產裝置中,不管采用何種工藝,都要聯產出一定量的四氯化碳。解決附帶產出的四氯化碳,目前主要有兩種處置方式:一是焚燒,但這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每噸的處置費用高達3000多元;二是轉產,以四氯化碳為原料生產市場需要的化學品,這是最積極和最具實際應用價值的廢物資源化處理方式。
昊華西南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甲烷氯化物商品生產基地,針對公司生產實際情況,該公司決定投資建設1.2萬噸/年四氯乙烯裝置,對四氯化碳進行轉化。該項目于去年8月21日開工,今年8月4日項目建成并打通流程,產出優質產品。
四氯乙烯是重要的特殊溶劑,目前市場需求穩步增長,特別是干洗級四氯乙烯我國完全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