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橡膠生產商最近有些煩。10月以來,他們不斷接到中國一些進口商主動“棄單”的消息。
由于天然橡膠期貨價格“飛流直下”,一個月內跌幅近50%,高居商品價格跌幅榜之首,因此,一些進口商寧愿損失此前支付的10%-15%的定金,主動放棄合同,以避免產生更大損失。
這樣一來,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橡膠出口國的生產商們急了,因為他們的橡膠是從當地膠農那里以高價收購的。“如今買家違約,意味著產膠國一批生產商將倒閉,光原料每噸就虧損1000多美元。”詩董橡膠(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世強說。
作為泰國最大的橡膠生產企業,詩董橡膠公司也受到了一些損失。“但我們還算好,主要的客戶以大型輪胎企業為主,幾個違約的基本上是中小型貿易商”,李世強說。
由于擔心繼續“棄單”,一些東南亞產膠商已停止對中國進口商的報價,且不再簽訂新合同。“橡膠價格一個月內20%的波動幅度過去很少見,現在30%的定金都有風險”,李世強說。
一些生產商所取得的信用證也遭遇了買方銀行的拒付。“以往業務正常時,只要你交貨準時和單證完備就可以了。但現在買方甚至提出了單證上‘標點符號不符合要求’這樣的苛刻要求。”李世強無奈地說,“實際上他們是找借口不要貨了。”
與其他資源類商品一樣,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天然橡膠整個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在經受痛苦煎熬和考驗。作為這一重要物資的第一大消費國,中國每年的橡膠有70%是從東南亞進口。有業內人士擔心,頻繁“棄單”會影響今后正常的天然橡膠貿易關系,也不利于我國輪胎橡膠工業的發展。
東南亞產膠國主要生產商日前召開會議。有消息稱,他們將匯總一份違約的“黑名單”,并承諾不再出售橡膠給“黑名單”客戶。如果這樣的承諾兌現,有業內人士擔心,今后中國橡膠市場可能會出現“有價無貨”的情形。
不過,國內一些橡膠貿易商似乎并無這方面的顧慮。有著15年從業經驗的圈內知名橡膠貿易商陳平說,“這是生意,進口商肯定考慮過違約成本的!”“只要出價夠高,賣家所謂的聯盟會不攻自破”。在這次橡膠“棄單”事件中,陳平并沒有參與其中,但他強調,違約是正常現象,是進口商權衡成本和收益之后作出的無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