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對阻燃劑及紡織阻燃技術有了較快發展,一大批新型阻燃纖維及多功能阻燃紡織品問世,但與國外差距仍較大,特別是高端市場基本上被國外公司所把持,而我國自己研制的技術尚有很多難點有待克服。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我國公共場所使用阻燃產品的比例很小,阻燃塑料的用量1%的比例都未達到,使用阻燃紡織品的比例更少。
由紡織品引發的火災不容忽視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絕大部分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及合成纖維都是易燃或可燃的,用這些纖維加工的紡織品也極易燃燒。近年來,由于加大了各種消防措施,火災次數有所下降,但總數仍在15萬~20萬起左右(不含森林、草原、軍隊、礦井地下部分火災),每年因火災死亡人數約1500人左右,直接財產損失約10億元。據國外資料介紹,有一半的火災起因與紡織品有關。我國由紡織品引起的火災也很嚴重,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市友誼賓館發生大火,造成323位師生死亡,130人受傷。火災的起因是舞臺燈光掉下的火星引燃紗幕,繼而將化纖織物做的幕布點燃,伴有大量有毒可燃氣體迅速蔓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國內外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室內裝飾織物、床上用品、沙發、電熱毯等都曾是火災的源頭,因而發達國家對開發阻燃紡織品都有給予高度重視,并制定了嚴格的法規。
紡織品阻燃技術現狀
對紡織品的可燃性表征,可用極限氧指數(LOI)表示,即維持已燃材料繼續燃燒所需要的最低含氧體積的百分率。按極限氧指數(LOI)將紡織原料分為4類:不燃(LOI≥35%)紡織品,如多數金屬纖維、碳纖維、石棉、硼纖維、玻璃纖維、PBO纖維、PBI(聚苯并咪唑)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等;難燃(LOI=26~34%)紡織品,如芳綸、氟綸、氯綸、改性腈綸、改性滌綸、改性丙綸、改性維綸、改性粘膠、PPS(聚苯硫醚)、海藻纖維等;可燃(LOI≥26%≤34%)紡織品,如滌綸、錦綸、維綸、羊毛、蠶絲、醋酯纖維等;易燃(LOI≤20)紡織品,如丙綸、腈綸、棉、麻、粘膠纖維、竹漿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牛奶蛋白纖維等。不燃纖維雖然阻燃效果好,但多數不適宜穿著或家用,而多數人們常用的天然或化學纖維都是可燃或易燃的,只有對這類紡織品進行改性或后整理才能提高他們的阻燃性能,也就是將具有阻燃功能的阻燃劑通過各種途徑加入到紡織品中才能達到阻燃效果。
纖維阻燃的途徑是阻止或減少纖維熱分解,隔絕或稀釋氧氣,快速降溫使用其終止燃燒。為實現上述目的,一般是將有阻燃功能的阻燃劑通過聚合物聚合、共混、共聚、復合紡絲、接技改性等加入到化纖中去或用后整理方法將阻燃劑涂層在纖維表面或滲入纖維內部。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采用多種阻燃劑,以兩種以上方式協同效應達到阻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