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開發”重點項目在我市正式啟動。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直徑在7微米以下)是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行業的關鍵基礎源材料,它幾乎出現在每種電子元器件中,遍布在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的各個領域,是新世紀各國競相發展的新材料。目前,國外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的D系列(直徑5微米以下)超細電子級玻纖,其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和日本兩國。我國目前實現規模生產的超細電子級玻纖只有E系列(直徑7微米),是玻纖的生產大國而非強國。
針對上述情況,市科委積極落實去年7月13日科技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部市會商議定工作,緊緊圍繞我市著力發展和重點推進的材料產業,充分發揮我市作為國內三大玻纖生產基地之一的產業技術優勢,組織重慶國際復合材料公司、重慶大學,整合廣東生益、珠海富華國內優勢科技資源,策劃并向科技部申報了“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開發”“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獲得2542萬元支持。
項目將自主研究D系列玻璃纖維、浸潤劑、薄型電子布、薄型覆銅板等制備PCB的關鍵基礎材料,開發出D450等滿足制備高穩定性、高功能密度多層PCB要求的D系列玻璃纖維及其制品,最終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產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國產薄型電子布及薄型覆銅板-國產多層PCB”完整產業鏈,突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和貿易封鎖,擺脫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局面,顯著提升我國玻璃纖維產業和PCB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為我國實現由電子大國向電子強國目標邁進奠定堅實基礎,為國防軍工關鍵基礎原材料提供保障。
通過項目的實施,我市將形成如下科技成果:一是掌握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生產的全套技術,開發出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外先進水平的E225、DE300、D450、D900四大系列超細電子級細紗產品;二是形成企業、行業、國家標準7件,初步構建我國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標準體系;三是申請發明專利15項,有效保護核心關鍵技術;四是培養出研究、開發、應用方面的高素質專業人才80人以上,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研究開發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研究開發團隊4個。五是建成年產36000噸的大型細紗生產線,E225、DE300、D450、D900生產能力分別達到4000噸、500噸、4000噸、600噸,實現年銷售收入4億元以上,成為國內最大、全球繼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大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研究開發和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