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各種媒體上頻頻可見外商來國內獨資建廠的消息,而且多是“首個”、“首家”。外商獨資企業正大舉進入中國。
外商:對原因閃爍其詞
德國大眾汽車、贏創工業集團、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涂料方面的Exousia先進材料公司,這些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都在最近半年內或通過直接投資,或通過收購合資者股份的方式在中國成立了獨資公司。它們廣泛宣傳其新公司成立的消息,但當問及為何選擇獨資而不是合資的時候,回答立刻變得含含糊糊,閃爍其詞。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去年11月宣布,其在中國的第一家獨資企業——大眾汽車自動變速器大連有限公司在大連開發區開工奠基。該公司建成后,將生產應用于跑車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DQ200。記者致電大眾汽車(中國)公關部,得到的回答是領導去國外出差了,本周回不來。過了一周記者再打電話,則說又出差了,近期回不來。
贏創工業集團的情況也類似。3月6日,贏創工業集團宣布已收購德固賽綠源(大連)藥業有限公司原屬中方持股人王允才和王景昆所有的49%的公司股份,德固賽綠源(大連)藥業有限公司由此成為贏創工業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記者問該集團為何選擇收購合資者股份,得到的回答是:“集團正在準備在德國上市,現在所有信息都不方便披露。”
Exousia先進材料公司的回答更簡單,只能用該公司領導層已經說過的話。今年1月30日,該公司在德克薩斯宣布,已經開始在華建立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對此,公司運營副總裁RodWatkins的評論是:“我們相信,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將使我們完全有實力成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參與者。這也符合我們在美國國內與國外市場推廣Exousia產品的國際戰略。”
中方:引資策略正在轉變
長三角地區投資狀態顯示,諸多國內經濟開發區和內資企業都認為,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政府的引資策略正從重數量到重質量轉變。
據了解,在浙江這樣發展較快的沿海省份,諸多國內企業在完成原始積累后,正主動地希望完成從傳統行業向高科技領域的轉型。單純資金的輸入對于他們而言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技術和管理上的有力合作才是他們普遍看中的。
浙江省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學寧認為:“現在不能唯數字而招商,忽略了質量。”從開發區的選擇而言,“選商引資”中的“資”主要是指技術和人才。他們對外資的進入提出了明確要求即:跨國公司、高新技術、經濟規模、環境保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桑百川在新近完成的一個國家級課題中表示,隨著我國儲蓄、外匯“雙缺口”消失,利用外資已經不再單純是為了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這就決定了在擴大開放中,要按照自身發展需要,優化引進外資的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探索把引進外資與提升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結合起來,同帶動經濟發展、企業技術改造結合起來,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提高。
具體來說,桑百川建議采取四條政策。首先,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為各類經濟成分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在履行中國加入WTO承諾、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基礎上,放棄簡單追求吸收外資質量和投資結構的做法,禁止地方政府擅自對外商投資提供優惠政策,同時硬化國有企業預算約束,嚴格實施企業破產制度,以產業傾斜政策、區域傾斜政策代替以前的按所有制性質劃分的差別政策。
其次,嚴格執行外商投資產業政策,按照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四類,對不同產業和區域分別實行差別性對策和財稅、金融等政策待遇。提高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技術門檻和環境門檻,控制資源損耗大、污染程度比較高、技術水平較低的外商投資進入,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外商投資進入。
再次,鼓勵承接服務外包業務。桑百川表示,進入21世紀,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出現了新特點,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生產環節大部分已經轉移,制造業外移熱潮漸趨平緩,服務業轉移漸成趨勢,并將成為替代制造業外移的新熱點。順應這一趨勢,我國在擴大服務業市場準入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改革服務業管理體制,為吸收外資配置越來越完善的環境,扶持服務外包業務發展,使之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吸引外資新的產業重心。
與此同時,限制國內產能過剩產業的外商投資。目前,我國鋼鐵、水泥、鐵合金、汽車、紡織等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為此,需要采取“限制和淘汰落后”與“鼓勵先進”相結合的方式,在“有保有壓”中,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嚴格限制外商投資。
青睞獨資究竟為何
那么為何近兩年來外資獨資化日益明顯了呢?
業內普遍認為,當初外企進入中國選擇合資,一方面是出于對中國不夠了解,現在則開始害怕技術外泄。另外,從管理決策方面考慮,獨自企業決策更靈活,可以避免反復的董事會討論。
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加深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副院長高敏雪說,獨資或合資是一個股權進入模式決策問題,選擇什么方式進入,投資者需要綜合考慮自身與東道國兩方面的因素條件,以及投資國與東道國之間的關系。從投資者的逐利本性出發,自然是哪種模式更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就選擇哪種。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成熟程度不斷提高并不斷加快步伐融入國際市場,對于外資的神秘感越來越小,在此背景下,無論是老投資者還是新投資者,就已經越來越不需要以國內投資者為跳板了。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李安方認為,外資獨資化傾向的愈發明顯和中國的政策調整有關。“以前外資進入中國有行業限制還有條件限制,譬如汽車行業以前整車的工廠是不允許進來的,只有一家本土企業加兩家外企才可以,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限制了。再有,外資在中國的獨資企業,現在也可以享受到國民待遇,而且人才流動和合作交流的活動,也不必通過合資進行。”他說。
另外,中國利用外資的產業發生轉移也與此有關。李安方說,中國利用外資的產業正在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這也使得外商獨資化的趨勢加劇,“這些產業知識含量較高,由于擔心技術外溢,所以外企選擇了獨資這一更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