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中國政府調高了出口退稅率,但中國的化纖紡織業依然面臨著人民幣升值、成本上漲和歐美反傾銷立法等重重壓力,前景不容樂觀。展望今年,雖然原材料成本已經有所回落,但人力成本以及中國政府試圖減少污染的努力將繼續影響化纖紡織企業的凈利潤,該行業今年的前景不明朗,預計明年短期內也難有起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報道,中國從去年11月起將部分紡織品及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3%提高至14%,并有可能增加到17%。新加坡輝立證券分析師周子剛認為,這短期內對化纖紡織業是有利的,但該行業未來的道路仍然崎嶇。因為中國政府可以調低出口退稅率,美國政府也可以調高關稅作為應對措施。對于整個化纖紡織行業的展望,周子剛給予"中性"評級?他認為,調高出口退稅率并不能長期幫助該行業,長期有效的手段應該是發展科技。
由于中國的化纖紡織業以出口為主,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非常明顯。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化纖紡織企業去年前8個月的凈利潤增長率為3.2%,是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周子剛表示,去年全球經濟陷入困境導致化纖紡織業的凈利潤增長放緩。美國經濟的不景氣使得零售商非常擔憂,有報告說,美國零售商正在減少庫存和限制商品的范圍,主要零售商的庫存預計將至少減少10%,這將使服裝出口商無法提高他們的價格來維持利潤。
歐洲和美國是中國化纖紡織企業的兩個最大的市場,需求減少勢必會對中國企業造成嚴重影響。根據美國的官方數據,去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同比下滑了2.4%。在需求減少的同時,中國化纖紡織業還面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周子剛說,出口商接到訂單后要過一個季度才發貨,人民幣的升值就會影響到付款,當出口商收款時,他們的利潤甚至有可能出現負數。他們的利潤一般在3%左右,而3個月移交期內的外匯損失有可能超過3%。不過最近人民幣匯率開始穩定下來,減輕了紡織企業的壓力。此外,化纖紡織企業的人力、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去年也紛紛上漲。去年生效的勞動合同法增加了中國企業的人力成本,與孟加拉國、柬埔寨、越南等國相比,中國的化纖紡織企業正在失去他們的競爭力,而化纖紡織工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重視,一些大工廠每年可能要為污水處理支付大筆的費用。
周子剛認為,化纖紡織業是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轉嫁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化纖紡織業者必須通過壓低價格來吸引足夠的訂單。
他還說,歐洲和美國對中國化纖紡織品出口的一些限制已于去年年底結束,它們對中國化纖紡織品的需求可能會出現回彈,但那些已經從其他市場進口的美國買家不會輕易改變進口市場。另外,也不能排除歐美今年會出臺更多限制紡織品進口政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