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下稱《規劃》)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這無疑是給紡織行業下了一場“及時雨”,多多少少給行業帶來了信心和勇氣。但在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人對紡織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后,能否改變目前行業低迷的運行局面提出了質疑。那么,這次規劃的出臺究竟能對當前的行情有多大改觀呢?
為此,筆者日前就“您認為紡織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后,能否改變目前行業低迷的運行局面”對盛澤37家紡織企業進行了走訪調查,得到的結果讓人有些詫異。結果顯示:54.05%的企業認為不能,治標不治本,產業振興政策需要時間來落;29.73%認為不好說,政策的可實施性和效果需要觀察;只有16.22%認為能夠,行業需要國家政策出手樹立信心。
在這次調查中,絕大多數企業都認為這次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對紡織行業的確是個利好,但對于這些利好能否惠及到企業本身,企業卻是各有看法。吳江大通布業副總李顏就認為,國家出臺的這些措施主要針對基本面較好,實力較強的企業。他說,國家這對于有實力的企業在進行改項目、增投資、轉結構時給予的支持力度加大,這樣會導致行業兩極分化嚴重,而經過這次調整,相反可以培育出更多、更大、更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所得的實惠將很有限。吳江市佳潤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俞阿生則表示:“雖說我們對國家紡織行業振興規劃很是期待,但實際上對這些政策能對企業帶來多少并不抱有太大希望,這些規劃在當前來說只能說樹立點行業信心,要真正改變這樣的低迷局面靠一個振興規劃是不能達到的,所以,我們主要精力還是用在企業如何練好“內功”上。
為何這么多紡織企業對國家出臺的《規劃》會表現得如此“冷漠”呢?其實只要弄清楚企業現在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說企業究竟想得到政府怎樣的支持和幫助,就不難明白他們的這種態度了。
2月11日,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召開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盛澤調研座談會上,江蘇恒力化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建中在發言中就希望當前政府有關部門能夠切實為企業提供以下幾點幫助:一是希望國家給提供一個穩定資金支持的環境和金融環境,加強銀行支持對紡織行業的傾斜;二是希望國家對紡織行業技術改造給予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三是希望國家對紡織企業品牌建設給予大力支持;四是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減稅支持,希望國家減少或取消對企業的不合理收費;五是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將專項資金直接撥付給企業,這樣可以增加資金的周轉效率;六是希望政府能加強行業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七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對國際貿易方面的信息實現共享和預警,減少因國外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降低企業出口風險;八是希望國家能在紡織專利保護方面給予支持,根據紡織專利方面的特點,適當的縮短專利申請的時間。
可以說恒力的心聲帶有行業普遍性,當然不同的企業還有不同的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而在這次《規劃》中,很多企業所重點關心的問題還缺乏實質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可操作性。這樣看來,紡織企業對《規劃》表現冷漠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