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企業主業產品訂單減少,但春節剛過,西北永新集團便展現出一片繁忙景象——一項拉長企業產業鏈、投資3.6億元、年產5萬噸生物法溶劑的項目即將開工。
對于眼下的這個經濟“寒冬”,西北永新集團董事長楊建忠認為“練好內功、穩扎穩打”是企業“過冬”的最好辦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創新,使西北永新重新進入全國涂料行業第一梯隊。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如此,西北永新集團已連續三年保持了20%以上的恢復性增長速度,實現著自己的第二次崛起。
專業:二次崛起的支點
“專業制造漆,永新創新美。”2009年新年的第一天,西北永新集團將這一廣告推上了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中央電視臺。按照楊建忠的說法,這是永新集團的“重新亮劍”。
西北永新集團的前身,是當初赫赫有名的西北油漆廠。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10年時間里,產品四次獲得全國行業評比冠軍,六次獲得亞軍,成為全國涂料行業的龍頭企業,并于1993年成為甘肅省第一批組建的企業集團之一,4年后又發起成立了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正當人們為西北永新托起又一個“甘肅制造”品牌叫好的時候,一場危機悄悄地來了。
決策失誤和管理混亂,使其主營業務嚴重萎縮,西北化工面臨退市危險;募集資金投資失誤,使子公司多數虧損,難以為繼;委托理財巨額虧損,對外擔保損失巨大。到1994年底,西北永新已累計虧損1.5億元,企業由此進入了一個長達10年的“休克”期。
2005年,新領導班子臨危受命。面對“主業已沒有希望”的議論,新班子一致認為,企業雖然舉步維艱,但年綜合生產能力達5.3萬噸、可生產17個大類600個品種的優勢還在,產品還有市場,“永新”品牌還有吸引力。
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針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西北永新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形成了以集團為決策、投資、監督、管理中心,以子公司為生產經營中心的科學管理體制,提高了整體管理效率和水平。創新的因子也開始從管理向技術、產品和企業文化等領域傳遞。
2005年當年,西北化工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45%以上,產量和銷售收入創公司上市9年來的最高紀錄。2006年,已連續虧損3年的西北永新實現扭虧為盈,摘掉了“ST”帽子,徹底化解了西北化工的退市風險。
2006年,集團制定并實施了以“321工程”為核心的“十一五”發展規劃。即投資35億元以上,建成“永新化工園區”、“永新置業園區”、“永新生物化工園區”三大園區,同時,以永新集團下屬的隴神藥業為基礎做強藥業;以天虹公司為基礎,做好顏料化工業;投資5000萬元,以涂料、精細化工研究為重點,建成省內一流、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永新精細化工技術中心”。
2007年,西北永新用一年時間完成了涂料主業的異地搬遷改造,并建成了國內先進、西北一流、節能環保的5萬噸涂料生產線,且一次試車投產成功。
2008年,在西北永新集團確定的26項研發項目中,西北化工成功試產11項,并與用戶簽訂了長期訂貨合同。其中,涉及水性氨基、水性環氧、水性丙烯酸、水性環氧酯等水性系列工業涂料的研發成功和成功應用,不僅創造了1100多萬元的產值,而且進一步優化了產品結構,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品的創新也使企業與市場達到了高度融合。截至年底,西北永新完成營業收入2.4億元,比2005年增長1倍多;全集團在消化歷史潛虧1.2億元的基礎上,實現利潤2000余萬元;職工年均收入在解決拖欠職工“三金”1600多萬元的基礎上,比2005年增長7200余元。
面對當下的金融危機,楊建忠說,不論是應對企業自身的經營危機,還是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市場危機,創新都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