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舟已過萬重山,是描寫三峽兩岸風光的千古佳句,而近日三峽再度被化工行業人士所關注,卻是由一項受到廣泛熱議的化工項目——巴斯夫重慶MDI項目落戶三峽庫區所引起。

MDI是生產聚氨酯最重要的原料,廣泛應用于國防、航天、化工、汽車、醫療等領域,盡管其毒性較低且易于儲存管理,但任何一種化工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用原料及產生的廢水廢渣,都不能完全避免對環境的污染,而三峽庫區水源安全影響重大,關系到長江下游六省一市數千萬人口的飲水安全,這也正是這個全球最大的MDI項目引起巨大爭議的原因。具體到MDI的生產,不得不提到重要的原料之一——硝基苯。人們還沒有忘記,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元兇正是硝基苯,這種毒性極強的易爆物質。盡管巴斯夫承諾對整個生產流程嚴格控制,確保重慶MDI項目的安全,但環保部此前公布的環評報告仍未打消大眾對這一項目巨大環境隱患的憂慮。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巴斯夫已在全球關閉80多家工廠以節省開支,在此當口仍不惜斥資80億投資重慶MDI基地,似乎讓人嗅到了其中的微妙。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無非兩點,其一,MDI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回報豐厚,使巴斯夫即使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也不愿放棄這塊肥肉,甚至寄希望于這個產品在未來幾年帶領企業率先沖出危機的泥潭;其二,近年來歐美國家對化工行業的環保限制日益嚴格,加之亞洲地區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發達國家化工企業樂于將一些化工項目向亞洲地區轉移。
目前,巴斯夫重慶MDI項目已獲環評通過,環保部已“原則同意”該項目建設。理由是德國巴斯夫專有技術先進,能夠保證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 然而只有不到10個工作日征求意見時間的環評公示卻遭到了包括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等的質疑,認為其并未充分預估項目產生的潛在環境威脅。
按照長江流域長壽化工園區的說法,“該項目投產后,將形成年銷售產值500億元人民幣的天然氣化工集群,利稅超過100億元,可直接或間接帶動庫區25萬人就業。”巨大的利益誘惑,恐怕才是項目得以輕易通過環保評估的重要原因。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在中國已經被無數次地證明。有關部門對公眾的質疑不應采取回避的態度,信息最大程度的透明化,才能讓老百姓安心。決策部門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項目決策,更應慎之又慎。畢竟,除了利益的考量,這個決策更關系到我們交到子孫后代手里的,是怎樣的一條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