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國家質量檢測標準,由于沿用了前蘇聯模式,與現行的國際商業標準差距很大,所以,我國檢測標準難以被國際買家接受和承認。一段時間以來,由于我國在檢測標準研究和制定方面的投入較少,沒有讓大型企業和商業機構充分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所以新標準的制定和舊標準的更新無法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標準的滯后迫使中國企業被動地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標準。
我國現有的紡織標準和檢測體系不被國際買家和市場接受,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在國際上,檢測是商業自愿行為,一般都是國際買家進行質量檢測,以實現對采購產品質量的把握。我國現有的質量保證體系以國家抽查和質量監督為核心內容,帶有強制性的含義。我國有大量企業對質量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往往抱著僥幸心理,逃避強制性檢測。這種情況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反差,直接后果就是國際買家對中國企業和產品質量的信心不足。發達國家的質量保證體系是建立在企業標準和權威標準融合的基礎上,企業標準約束產品質量,權威標準認證產品質量,全社會形成自覺維護質量的體系。
中國紡織標準一定要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所謂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是指中國應迅速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國家標準體系,同時鼓勵和支持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適應的協會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只有我們的標準和檢測在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帶動中國紡織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否則,中國紡織工業必然要在標準和檢測上受人欺負,中國紡織行業將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被人牽制的局面。
筆者認為,我國檢測行業的國際化已經刻不容緩。中國是紡織大國,紡織品質量卻要到國外檢測機構進行檢驗,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現實。應該說,國家近幾年來對檢測機構的投入還是比較大的,無論在設備上還是技術上都與國際權威檢測機構相差無幾,但是最關鍵的機制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所以無論是商檢還是質檢系統的檢測中心,在短時間內都很難邁出國門,走上商業化的道路。
當前,我們與國際商業檢測機構的差距主要是體現在國際買家的認可上,而國際買家認可的主要條件就是商業化和遍布全球的檢測網絡。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路非常明確,就是要逐步實現檢測體系的商業化和全球化。商業化意味著我國政府要將質檢系統檢測中心、商檢系統檢測中心和纖維檢驗局檢測中心從政府體系中剝離出來,進行商業化重組,組建商業檢測機構為全行業服務,通過服務獲取收入,自負盈虧,自主發展。這樣還可以解決執法監督與公正檢測服務之間的矛盾。
筆者認為,全球化發展理念是,按照國際權威檢測機構的發展模式,由幾個檢驗集團分別在國際主要紡織品生產和消費市場建立分支機構,廣大消費者和國際買家可以在世界各地采用中國標準,并委托進行質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