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中國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09)》于3月9日在北京發布。綠皮書指出,2008年中國的環境問題與國家命運的關系異常緊密。 環境綠皮書主編、自然之友理事長、著名學者楊東平指出,2008年作為我國節能減排的關鍵之年,節能減排工作面臨著困難與機遇,完成節能減排指標的壓力沒有解除,所謂的“拐點到來”不容樂觀;“限塑令”作為中國環保領域的一件大事,其減少塑料袋消費的效果十分明顯,但不合格塑料袋依然泛濫,回收利用等政策尚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集體林權改革”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但也可能同時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西部地區引發新的社會和生態問題;低碳經濟全面走進中國,民間和政府彼此呼應的程度都有待觀察。 著名學者、綠皮書總報告作者李楯教授表示,以陽宗海污染事件為代表,我國的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重。在內陸河湖污染未見明顯好轉的同時,我國近海海洋污染總體形勢也很嚴峻,大部分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嚴重;頻發的農業污染事件為我國經濟和農民的財產造成很大損失,農業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城市的固體廢棄物處理已成痼疾,而噪聲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新問題也開始在城市中顯露……面對我國紛繁復雜的環境問題,需要政府繼續加強綜合決策與宏觀調控能力,同時在環境治理中大力提倡公眾參與。隨著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標志著中國環境管理制度的轉型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環境主管部門推出的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將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滲透到經濟政策的各個方面,成為新時期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大亮點。 《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09)》指出,2008年,黨政領導系統、企業、媒體與新媒體、政協與人大、專家學者、公眾,特別是民間環保組織以及國際組織等,都對中國的環境問題作出了回應。但總體而言仍是不足的,特別是各方在回應上的合作和協同行動仍然不夠。環境污染和生態被破壞的代價巨大,環境治理時不我待。 |
(chen) |
|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
相關新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