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化工集團計劃競購荷蘭化工企業LyondellBasell Industries AF SCA在澳大利亞的資產,交易規模預計為7億美元左右。
中國化工集團沒有正面回應,但據接近中國化工集團的人士稱,'意向沒到交易最后敲定的一刻,還存在諸多變數。'
LyondellBasell斷尾
中國化工集團此次并購的標的是LyondellBasell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季隆聚丙烯工廠和在新南威爾士的克萊德聚丙烯工廠。Lyondellbasell計劃至少出手其中一家。
這是世界第三大化學公司LyondellBasell自救行動的一部分。
就在2009年1月,LyondellBasell美國事業部正式申請破產保護。申請破產保護的資產包含LyondellBasell近80個事業單位,同時也包括美國事業部運營的一家歐洲融資子公司。
LyondellBasell亞太區負責對外事務的Kathy對記者表示,雖然美國事業部已經申請了破產保護,但美國以外的事業部未遭受太大影響,照常營運。
LyondellBasell計劃出售澳大利亞資產一事也尚未在該公司內部得到確認。但不可否認的是,LyondellBasell的資金鏈已處于異常緊張的境地。
LyondellBasell由荷蘭化學公司Basell于2008年出資127億美元并購美國Lyondell公司而成。從誕生的那一刻,LyondellBasell就背上了沉重的財務包袱。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Basell在此項交易中的出價為每股48美元,溢價比達20%。在銷售額下降的情況下,由此產生的債務負擔對該公司來說顯得過于沉重。
雖然LyondellBasell從2007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的年收入高達546億美元,但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導致該公司的銷售受到影響,庫存價值也出現縮水。
有消息指出,公司的流動資產一度從2008年第三季末的16.7億美元銳減至6.39億美元,甚至不足以支應季度利息及維修成本。
海外并購再啟
如果此次收購行動正式啟動,將是中國化工集團在2009年的第二次海外出手。
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2009年2月,中國化工集團曾參與競購美國化學公司科聚亞部分資產,但在報價達到10億美元時選擇退出競標。'
但面對即將到來的化工業兼并重組熱潮,中國化工集團不可能一直保持沉默。
去年年底,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就曾對記者預測,'2009年2月之后,全球化工業的兼并重組活動會更加活躍。'
對于中國化工集團的'走出去',任建新認為,中化工將通過并購獲得海外企業的技術、管理和市場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與國內企業的協同效應,在提升產業技術層次的同時,也符合海外企業戰略調整和產業轉移的需要,符合海外企業股東和管理層的需要。
在以往的海外并購中,按照買得來、管得了、干得好、拿得進、退得出、賣得高’的原則,中國化工集團通過旗下藍星集團在三年前展開了一系列并購,完成了在海外的布局。
2006年1月,藍星集團以4億歐元收購法國安迪蘇集團。2006年4月,藍星集團以14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凱諾斯公司。2006年10月,藍星集團又收購了法國羅地亞公司的有機硅業務。
現在,黑石集團的加入已為中國化工集團的海外并購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保障。
2008年10月,黑石集團完成對藍星集團20%股份的收購后,其所支付的6億美元全是'真金白銀'。
另外,摩根士丹利也是中國化工集團海外并購的支持者。摩根士丹利全球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CEO孫瑋孫瑋對記者表示,'在戰略發展等方面,我們和中國化工集團一直有合作。今后,在中國化工海外并購、融資等活動中,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