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工業前所未有地強勢推進產業園區建設,這不只是魄力,更是四川工業發展方式優化重構。 2008年,四川工業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先是地震,造成1.6萬多戶企業不同程度受災;其后,受金融危機“牽連”,仍未從地震中復元的工業增速再度掉頭向下,低位躑躅。 省委經濟工作會賦予工業重任,拉動全省經濟“止滑提速,加快發展”。 發展工業,可以因循舊路:占地為王,各自為政,高污染、高能耗、低利用。震后四川則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做大產業園區。 2008年11月7日,四川高規格舉行全省產業園區工作會。會議寄望,將產業園區打造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載體,成為優化工業布局、壯大骨干企業、培育工業經濟新增長極的重要依托。 會后不足半月,一座投資16億元的中國西部最大規模機車產業園在資陽開建。這僅僅是開始,省經委透露,今年將開始實施全省產業園區“1525工程”,簡單而言,就是建設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產業園區1個、超過500億元的產業園區5個、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25個。 2009年伊始,各市州已從全省園區發展的“大盤”中找到定位: 成都:按照“全域成都”理念,發揮高新技術產業要素資源優勢,努力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基地; 自貢:提升裝備制造、新材料、鹽鹵化工等優勢,加速建設我國重要硅氟新材料基地等; 攀枝花:加快“中國釩鈦之都”建設,打造世界知名釩鈦產業基地…… |
(琛) |
|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
相關新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