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化學所科研人員首次提出并開發了完全不經過感光過程的綠色打印制版技術,是印刷行業的一項革命性技術。2007年7月,中科院黨組擴大會討論通過“納米科技在若干重要領域的應用探索”重大項目,其中“基于納米材料的綠色直接打印制版技術”是項目課題之一。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推進,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解決了其中若干關鍵問題。比如,完成了直接制版板材的開發:通過對版材表面結構與納米復合轉印材料的系統研究,成功研制了水接觸角小于10度的超親水版材,通過與納米復合轉印材料的協同作用,實現轉印區域從超親水到超親油的轉變,滿足了直接制版和印刷工藝的要求;完成了納米復合轉印材料的開發和中試設計:納米復合轉印材料是影響制版精度和耐印力的關鍵材料;通過實現納微尺度浸潤性轉變,形成具有相反浸潤性(超親油/親水)的圖文區和非圖文區,直接形成可供印刷的底版,從而徹底摒棄了感光成像的思路,有效縮短了制版流程,大大降低了成本,用過的印版還可以回收,是一種綠色的高質量快速制版技術。因此,希望研發單位能夠繼續和產業界密切合作,完善相關工藝,盡快走向市場,從根本上擺脫我國高端印刷行業被國外企業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局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為自主創新和持續創新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走出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他強調,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支持相關納米材料的規模產業化,推動新一代打印制版技術的系統優化和技術集成,促進我國印刷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從而為相關產業應對金融危機作出實質性貢獻。
據中科院化學所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推進,該研究完成了直接制版板材的開發、納米復合轉印材料的開發和中試設計、研制了直接制版樣機,并與中科印刷合作,成功進行了多次印刷試驗。目前,該技術實驗室單色制版精度可達175線,用工業原料制版精度可達130~150線,單板印刷5萬印張以上。
白春禮表示,雖然該技術實驗室階段的研究已基本成熟,部分技術已進行到中試階段,但是從實驗室技術創新到產業化是復雜而艱辛的過程,必須解決技術集成、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等諸多工程化環節,并建立完整系統的質量標準,以形成可復制的產業化推廣技術和方案。目前,中科院已經開始籌建“中國科學院納米材料綠色制版技術工程中心”,但還需要建立一條包括轉印材料、版材制備、設備改裝、制版及印刷試驗車間的系統中試線,并制定出時間路線圖,明確時間節點,形成完善的技術集成與示范方案,加快推進規模產業化。
最后,白春禮強調,綠色打印制版技術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印刷制版行業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希望通過研發人員和有關企業的緊密合作,使籌建中的“中國科學院納米材料綠色制版技術工程中心”建成為我國環境友好印刷新材料技術的原創地,環保型印刷材料和技術的標準起草、權威評價和檢測機構的集成地,相關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地。中科院應不斷為提高我國印刷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為我國印刷行業最終“告別污染,棄暗投明(無需曝光)”作出實實在在的科技創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