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泥子、上油漆。同樣是簡單的油漆動作,操作者王留芳的身份卻是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核電涂料專題組組長。新上的油漆也不是普通的油漆,而是國家863計劃課題水性高性能防輻射涂覆材料的試驗品。
記者一走進實驗室的長廊,便聞到一股淡淡的油漆味。長長的操作臺上,滿是貼著標簽的各種瓶瓶罐罐,穿著工作服的王留芳戴著眼鏡,溫和地微笑著,典型的科研人員形象。
一旁的機器正不斷攪拌著青灰色的油漆,靠窗的長臺上,兩塊看似普通的磚塊正等待晾干后做分析試驗。記者注意到,磚面上有許多小孔。“這是我們故意制作的,用來試驗泥子和油漆在混凝土上的整體附著力。”王留芳對記者解釋說,試制一種新的油漆,從樹脂、原材料的搭配、研磨、打細,再到檢測性能,實驗的每一個環節都對油漆最后的性能產生影響。而每試驗一次,王留芳都要重復一次打泥子、上油漆的過程。
“這個實驗我們每天都要做,不知試驗了多少種油漆了。”他拿起“磚”介紹說,這個科研項目是為了研制一種抗輻射和防腐蝕的核電涂料。
作為引領中國涂料業科技創新產業化的領軍型企業,多年來,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在推進行業技術進步、信息、質量、標準、學術交流等領域,都發揮著領軍的作用。該院對常州乃至整個長三角涂料業的發展同樣功不可沒,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常州之所以在短短20年間成為“涂料之鄉”和中國“新型涂料產業基地”,與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撐密不可分。多年來,該院取得了500余項科研成果,其中獲國家科技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獎項18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40多項,向全國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實施了技術輻射。
“現在的涂料更重視環保、耐候性、功能化,這也是我們今后涂料研究的方向。”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張俊智院長向記者介紹說。據介紹,總投資4個多億的綠色環保新材料基地已于去年破土動工,預計明年將建成投產。完全達產后可實現8億至10億的年銷售,帶動整個涂料行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業化的發展。
實施者感言
王留芳: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小試工作已經完成,各試驗指標(包括核性能指標)正在送檢中。現正準備申請專利,年內獲鑒定成果一項,使本項目產品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