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說,我國皮革調整產品結構勢在必行,否則就會受到市場的懲罰。2005年上半年國際上對我國毛皮制品發起的動物福利壁壘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等非關稅壁壘不斷出現,歐盟對我國油鞣革、勞保鞋、皮鞋發起反傾銷調查,南非、南美等發展中國家對我部分皮革制品采取設限措施,以及2005年7月份人民幣小幅升值,國家為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可能會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等,都迫切要求我們立即調整產品結構,加強管理,創造品牌。
由于出口受阻,部分出口轉內銷的企業有可能在國內到處建市場,勢必會出現盲目擴產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傾向,因而,最近一兩年將是我國皮革業發展的“困難期”。但總的來說,本世紀頭10 15年仍是發展的最好時期,國內市場前景樂觀,要做到國內國外市場一起抓。
江蘇皮革業相對滯后,但正在復蘇
張淑華認為,江浙地區歷來有著較好的皮革業發展的基礎,隨著浙江民企的迅猛發展,皮革業已經遠遠走在全國的前列,江蘇則顯得有些滯后。江蘇原來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鞋廠、箱包廠、皮革廠,隨著國企退出,“民企長不大”,也只剩下萬里、森達等為數不多的皮革企業!爱a業滯后,市場也相對滯后!睆埵缛A說,目前江蘇沒有比較像樣的大規模的皮革市場,但最近各地都在“做市場”,丹陽、江都有較小的輔料市場,錫山東方國際輕紡城開辟30萬平方米做專業性的皮革市場,面臨著較大的困難和挑戰,但恰恰說明江蘇的皮革業正在復蘇。
江蘇要勇于迎接產業轉移
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發展15年,產業就要進行轉移。而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皮革、紡織業也會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向低的地區轉移,這是一個普遍規律。東南沿海經過10多年的發展,人工費、電費、環保等產品成本增加因素的不斷出現,皮革產業的加工基地將會逐步“北上、西斜”,向我國的西部和東部老工業基地轉移。
張淑華說,作為發達地區的江蘇,皮革業發展還是個空白,“可以畫更好的圖畫”。她指出,江蘇在迎接轉移的過程中具有獨到的優勢,隨著“三農”政策的落實,和諧社會的構建,江蘇發展皮革業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要善于引導當地企業主動、平穩渡過轉型期,在更高的層面上發展皮革產業。從而能夠大量增加就業,帶動江蘇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過去那種靠低成本競爭贏得高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睆埵缛A說,“產品成本的構成必將更加規范化、透明化、國際化!币虼,皮革行業的零售、批發、生產等各企業必須從這一時代特點出發,加強領域合作,以品牌、服務及創新的營銷方式來開發、拉動內銷市場,更好地促進江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