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行業與機床行業已共同走完了輝煌的“十五”。“十五”期間,我國模具工業年均發展速度約為18%,與機床工業一起,現已共同進入生產總量世界排名第三的位置。我國雖然已經是模具與機床的生產大國,但還遠遠不是生產強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模具工業的發展,除了種種其他必須具備的條件之外,裝備的改善與進步是十分關鍵的。“十五”期間,模具行業的裝備也確實有了較大的改善與進步。在裝備的改善與進步的過程中,國人都是希望用國產設備的。然而許多國產設備,尤其是中高檔國產設備,卻在性能、規格、質量、服務等方面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在種種無奈之下,企業只好選用價格昂貴的進口設備。現在的國產設備為什麼滿足不了模具生產所需?機床生產企業為什麼不重視模具行業這一塊市場?模具企業何時才能在國內采購到大多數自己所需的設備?這些都是模具行業業內人士平時經常議論的熱點。“十五”已經過去,“十一五”期間要著重自主創新和向生產強國邁進,這是模具行業和機床行業共同的心聲。“十一五”期間,模具工業不但在數量上定會有較大的發展,而且在產品質量和水平上也一定會有較快的提高。無論是量還是質,它們的發展提高都需要大量的先進適用設備來裝備企業。大家都期盼著這兩個行業在共同發展的同時,相互結合得更好些、更緊些。
一、模具行業存在龐大的設備市場
經過“十五”的發展,我國模具行業確實已有長足的進步。進步最大的是兩塊:一是“三資”企業蓬勃發展,使我國模具生產規模和產品水平有了一個很快的發展;二是非國有經濟如雨后春筍般地拔地而起,使我國模具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產品水平也有較快提高。要把全國模具生產規模作出一個確切的統計確實很困難,但通過分析來自各方面的信息資料,可以得出兩個大的概念:一是在港資、臺資及外資特別集中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隨著機械、電子、輕工、建材、通訊及辦公設備等企業的興起,用于企業內部配套的自產自用模具生產也隨之大量發展。這一部分模具生產規模約有300至500億元。二是除此之外的全國模具生產總規模,2005年已超過600億元。據此,如果說全國(未包括港、澳、臺的統計數)模具生產的總規模已達約1000億元左右,則是可信的,與實際情況不會有很大的出入。
在“十五”高速發展之后,模具行業“十一五”期間的發展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但預計仍將會在高于年均10%以上的速度上高位運行。這樣,“十一五”期間模具生產總量每年大約都會有100至200億元的增量。如果按平均每年150億元增量,固定資產投入產出比大致為1:1,投入之中約有60%資金用于購買新設備來計算,則平均每年約會有90億元用于購置各種設備。這就是模具行業中設備市場的一個概算。雖然這一設備市場與機床工業總規模相比只占不大的比例,但也不能說很小了,不應該被忽視。即使把外資企業主要用外國設備這一塊去掉,留給國內機床行業的也起碼還會有每年60億元左右的設備市場。更何況如果國內設備水平和服務上來了,具有了競爭能力,外資企業也是愿意選購價廉物美的國內設備的。因此,如果機床行業能把握好這一塊市場,“十一五”期間這300億元左右的市場用“龐大”兩字來形容也不為過。
二、模具行業對設備的基本要求
與其他機械加工相比,模具加工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是:1.大多數模具需要在實芯金屬模塊上加工出形狀復雜的空間曲面,隨著模具不斷向大型化發展,模塊重量也將越來越大,現在有的已達幾十噸;2.大多數模具外形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很少有窄長形的,主要加工量集中在凹模和凸模上;3.隨著模具制品要求越來越精密、復雜,對模具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許多模具的加工精度已達±1~2μm,不久將很快發展為小于±1μm;4.隨著用戶對模具生產周期的要求越來越短,模具加工就要滿足高效、快速,且有一定柔性和長時間滿負荷不停頓運行等要求。根據上述4條特殊性,就對模具加工設備提出了如下一些基本要求:1.機床要有好的剛性和與模塊重量相適應的大承載能力;2.工作臺面尺寸要與模具外形尺寸相適應,宜于長方形或正方形及圓形,不宜窄長,而高度方向及其行程卻要求有較大空間;3.要有高的精度及精度保持性;4.要能快速高效地去除余量,且有很高的可靠性,以保持連續長久滿負荷運行;5.為適應復雜的空間曲面加工,且有大量的加工量,因此要求機床能多軸聯動,且配有大信息容量的數控系統。 上面只提出了一些大多數模具加工對設備的基本要求,此外尚有不少特殊要求。例如加工塑料的機床就要求有更高的速度,但由于切削力小,為降低成本,機床可采用輕型結構;試模用的研配壓機則不要求其高效快速,但要求有反轉動能以便修模;某些簡單工序的大量重復加工可用專機等等。同時,復合加工、柔性加工和在線檢測也是模具加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