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2006-2007年紐約市場原油期貨(WTI)價格對比圖
圖3:歐佩克國家原油剩余產能
圖4: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凈多持倉量與WTI價格走勢圖
2007年,在世界經濟保持5%以上的強勁增長、中東地緣局勢惡化、伊朗核問題懸而未決、煉廠事故頻發、游資炒作以及美元貶值等因素推動下,國際油價呈現出先抑后揚的走勢,全年紐約市場西得克薩斯(WTI)原油期貨年均價格為每桶72.3美元,同比上漲9%,為最近五年來最小漲幅。2008年,盡管美國次貸危機增加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但全球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地緣風險、投機炒作、天氣變化等不確定因素始終存在,國際油價難有實質性回落,預計紐約市場WTI原油期貨年均價格將為每桶75美元左右。國際油價高位運行會加大我國石油進口負擔,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和消費者支出,增大通貨膨脹壓力。應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保障我國石油供給安全。
2007年國際油價觸底反彈、先抑后揚
2007年以來,國際油價呈現出觸底反彈、先抑后揚的走勢。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開始出現穩步持續反彈,7月份加速上揚并刷新紀錄,此后雖受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短暫下挫,9月份國際油價重拾升勢,至9月13日突破80美元的關口,10月25日突破90美元關口,11月23日達到98.18美元的最高,較年初最低點強勁反彈近一倍。
(一)年初國際油價出現大幅下挫
2007年伊始,國際油價連續大幅下挫,創五年來最差開局。在供求基本面、地緣風險、游資投機等因素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天氣成為影響油價走勢的最重要因素。暖冬導致取暖用油需求減少,庫存高于預期,推動年初國際油價出現了大幅下挫,1月18日,紐約市場WTI原油期貨價格下挫至每桶50.48美元,與2006年7月份創下的77.03美元的歷史高位相比跌去了34.5%,跌至近20個月以來的最低價位。
(二)3月份國際油價開始穩步持續反彈
美國全國性暴雪激發取暖油需求,天氣突變成為國際油價反彈的契機,2月份國際油價重回60美元平臺。3至6月份,一方面,天氣逐漸轉暖,美國石油庫存狀況改善;另一方面,道達爾美國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雪佛龍公司均因出現故障導致石油產出減少。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國際油價在56.5到66美元之間寬幅震蕩。
(三)下半年開始國際油價加速反彈并屢創新高
7月份開始,國際油價加速上揚。盡管美國經濟出現減速,但是歐洲和日本經濟增長明顯好于預期,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國家經濟增長,全球石油市場需求旺盛;美國汽油供應緊張以及煉油廠問題一直困擾著國際油市;伊朗核問題和尼日利亞緊張局勢加劇、紐約和美國海灣輸油管道泄漏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呈現震蕩上揚的走勢,至6月下旬已接近70美元,7月31日達到每桶78.21美元,突破了上年創下的歷史最高位。
8月份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國際油價出現短暫大幅下挫后,9月份國際油價重拾升勢。歐美各國央行采取的給金融市場注資的聯合干預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和緩解了次貸危機的影響;同時,形成于大西洋的熱帶風暴“迪安”對當地石油生產設施會造成威脅,影響到石油供應,國際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再次反彈上揚。至9月13日,紐約市場WTI原油期貨價格突破了80美元,10月25日突破90美元關口,11月23日達到98.18美元的歷史最高價位,較年初最低點強勁反彈約94.5%。但是,2007年全年西得克薩斯原油期貨年平均價格約為每桶72.3美元,較上年僅上漲9%,這是最近五年來的最小漲幅。
2008年國際油價仍將高位運行
(一)全球經濟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2008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特別是中國、印度、東盟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強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08年中國、印度經濟分別增長10%和8.4%,盡管增速略有放緩,但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從三大經濟體來看,雖然次貸危機加大了美國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通貨膨脹壓力和經濟下行風險使得貨幣政策左右為難。但是,美國經濟抵御風險和自我調節能力要遠強于其他經濟體,其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將會繼續促進美國私人投資和居民消費實現溫和增長;失業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穩定消費支出;9月份以來連續降息以及歐美央行聯手干預穩定了金融市場的預期,增強了市場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同時,由于全球經濟處于1960年代以來最快的增長階段,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會增加。因而美國經濟經過一段時間調整之后,2008年仍將保持穩步增長。IMF預計,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1.9%,與2007年基本持平。歐元區國家結構性問題得到一定緩解,通貨膨脹在可控范圍內,特別是德國等國財政改革取得成效,財政赤字大大減少,經濟活力得到增強。預計2008年歐元區經濟增長2.1%,較上年略有放緩。日本經濟逐步走出了通貨緊縮狀態,金融等領域改革等為經濟增長提供較好的支持,同時中國、東盟等周邊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使日本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態勢,預計2008年日本經濟增長1.7%。
(二)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全球經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導致石油需求旺盛。國際能源署10月份報告顯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為8780萬桶/天,同比增加210萬桶/天,增長2.5%。其中,亞太地區石油需求增長最快,增量為84萬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40%;中東地區石油需求增長緊隨其后,增量為38.5萬桶/天,而其他地區增量相對較小。
歐佩克在12月份石油月報中預計,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為8706桶/天,同比增加132萬桶/天,增長1.5%。
而美國能源情報署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報預計,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為8716萬桶/天,同比增加138萬桶,增長率為1.6%。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來自發展中經濟體,非OECD國家和地區日均石油需求增量為120萬桶,占全球需求增量的近九成,而OECD國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一成多。從國別來看,中國石油需求增量占32%,美國增量占17%,兩國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接近一半。
盡管三大機構的預測數據不盡一致,但是均認為2008年國際石油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的基本趨勢,其增量仍將超出過去十年平均水平。
(三)世界石油供給有所改善
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使得石油實際需求非常旺盛,同時高額利潤必然會刺激新增投資。為了保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歐佩克國家計劃在2010年前投資1200億美元著手擴大石油生產能力,初步計劃將原油日生產能力由2005年的3170萬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萬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長16%以上。同時,歐佩克大幅擴大精煉能力,精煉日產能由2006年的1230萬桶擴大至2011年的1770萬桶,提高近50%。
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研究,2008年全球石油產量有望得到較快增長。美國能源情報署報告預計,2008年全球石油供給量為8739萬桶/天,同比增加253萬桶,增長率為3%,增速較上年大幅提高。其中,歐佩克國家日產量增長4.5%,增量為158萬桶,占全球增量的62.6%;非歐佩克國家日產量增長2.1%,增量為95萬桶,占全球增量的37.4%。非歐佩克國家中,巴西產量增長非常迅速,日產量增加39萬桶,同比增長17%;美國石油日產量增加23萬桶,同比增長2.8%;此外,前蘇聯地區產量增加較快,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日產能分別增加15萬桶和9萬桶,同比分別增長17.4%和6.2%;俄羅斯盡管也有15萬桶的增量,但僅與過去的兩年持平,明顯低于2003-2005年60-80萬桶左右的增量水平。此外,受儲量等因素的限制,墨西哥、英國、挪威等國的產量在逐年下降,預計2008年北海地區日產量下降24萬桶,同比下降5.2%。
全球剩余產能得到一定的恢復,2008年歐佩克剩余產能預計約為210萬桶/天。剩余產能與國際油價有著密切的關聯關系,剩余產能的恢復有助于穩定國際市場油價。
(四)伊朗核問題仍然是影響國際油價的最大變數
中東等產油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始終存在,特別是伊朗核問題始終是困擾明年國際油市的重大不確定性因素。根據BP能源統計,伊朗擁有189億噸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總量的11.4%,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儲采比高達86.7;天然氣探明儲備高達28.1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量的15.5%,僅次于俄羅斯居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伊朗為歐佩克第二大產油國,石油日產量超過400萬桶,而且超過60%的石油出口國際市場,大約250萬桶左右的出口量,年出口石油在1.2億噸左右。
由于伊朗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油氣出口量、地理上所處戰略位置,以及面臨的石油供求趨緊的環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問題更為復雜,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時間更長,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更為巨大。
(五)國際游資炒作的作用仍不可小視
在現代金融市場體系中,巨額國際游資在不斷沖擊各種市場,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也不能例外。2007年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基金原油期貨持倉量一度大幅減少,出現了凈空頭持倉,隨之國際油價出現了大幅跳水,西得克薩斯原油期貨價格由每桶65美元左右一度跌至50美元。3月份以來,紐約市場投機資金原油期貨持倉量明顯回升,國際油價也出現明顯反彈。在7月末,基金原油凈多持倉量最高增至1.2億桶以上,超過當時日原油消費總量近50%,而國際油價再次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基金原油期貨持倉量與國際油價具有高度正相關性,每當基金凈多持倉量大幅增加,國際油價隨之飆升,而當基金大幅減倉時,國際油價便會出現快速下挫。影響國際油價的各種因素都會成為國際游資炒作的題材,因而國際游資仍將會對油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六)美元持續貶值有一定推高油價作用
美國面臨著巨額財政和貿易雙赤字的沉重壓力,預計雙赤字在短期內不會消除,因而美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處于弱勢。目前世界石油市場交易中主要采用美元結算,近年來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得石油出口國實際石油收入縮水,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歐佩克等產油國抬高油價。
(七)美國大選會影響國際油價
美國共和黨代表石油等富人階層,支持至少是默認油價高漲。而民主黨代表相對中低收入階層,一貫主張控制國際油價。因而明年美國大選結果會影響到國際油價。
(八)基本結論
總體來看,2008年,全球石油供求仍處于相對緊張狀態,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支持國際油價在高位運行。如果伊朗核問題等地緣政治風險沒有明顯惡化,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國際油價年平均價位將在每桶75美元左右的高位運行。但是,如果伊朗核問題演變為美伊軍事沖突,或出現颶風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那么短期內國際油價將會出現大幅飆升;如果次貸危機不斷惡化,逐步演變成為嚴重的金融危機,使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出現明顯減速,那么國際油價也存在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由于近來國際油價出現持續明顯反彈,國際權威機構不斷調高國際油價走勢的預測。11月27日,路透社調查的37家國際權威機構的預測顯示,分析師將其對2008年布倫特和WTI原油均價預估調升至72.9和74.4美元,較7月末的調查結果高出10美元左右。美國能源情報署在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報告中,將2008年紐約市場WTI油價大幅調高至84.8美元,較今年7月份預測高出13.6美元。
國際油價走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油價高位運行給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油價不僅增加外匯支出、加大企業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同時加大通貨膨脹壓力。
(一)高油價導致國民財富的凈溢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需求持續穩步增長,而國內石油產量增長潛力有限,對外依存度在不斷提高,目前有近一半的石油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因而油價上漲必然導致更多的外匯支出,這意味著我國國民財富的凈溢出。石油是目前我國單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項目,2006年逆差就達720億美元。
(二)高油價帶來通貨膨脹壓力
盡管目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際油價對國內物價的沖擊,但是,價格倒掛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存在一定的上調壓力和空間,而且節能減排的艱巨任務以及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要求油價同國際接軌。因而成品油價格的上調或者上調的預期都會帶來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
(三)增加居民消費支出
個人消費者將直接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今年以來,由于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明顯增加了部分消費者的支出,導致實際消費緊縮。油價倒掛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供油緊張現象,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加大相關企業生產成本
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必將給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較大的影響。交通運輸業和農業受到的沖擊較大,油價上漲,導致交通運輸業單位運輸成本大幅增加,推升了農用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農資的漲價及灌溉、耕田、運輸等農機具用油的成本。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成本壓力較大,煉油行業繼續虧損。高油價影響消費者的購車選擇,節油型汽車成為未來汽車市場上的新寵,加快了汽車產業發展格局的調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景氣與油價同步,從油價上漲中直接受益。
(五)促進替代能源行業的發展
部分行業在直接感受到來自油價上漲壓力的同時,新能源、替代能源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高油價使得替代能源逐步具有經濟可開發性,并會促使更多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投入。
政策建議
(一)擺脫部門藩籬、推出燃油稅政策
燃油稅對于節約石油資源、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和歐洲等地區得到了充分證明,而且在國內被社會各界普遍認可。出臺燃油稅政策,以燃油稅取代養路費,用油越多的車輛交的稅也越多,這是用經濟杠桿有效推進節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燃油稅這種簡單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國爭論長達十多年難以出臺,有部門利益、中央與地方之間利益、各群體承受力、高油價等多種因素,但歸根結底是多頭管理、部門間扯皮的結果。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石油需求增長很快,為了抑制燃油消耗,必須堅決打破部門利益,果斷推出燃油稅政策。開征燃油稅并不必然導致油價上漲,起初稅率可以定得低一些,逐步調整到適當的水平,當然要考慮到對不同領域的影響。
(二)打破行業壟斷、推進石油市場流通體制改革
盡管2006年底商務部出臺了《原油市場管理辦法》和《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而且出臺了一系列《非公36條》的配套政策。但是,石油行業特別是上游領域的壟斷問題比較嚴重,也比較復雜。當前最為突出的就是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包括國內市場原油批發經營以及石油進出口問題。因此必須打破壟斷、加快石油行業體制改革。
(三)完善定價機制、逐步實現成品油市場化定價
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和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逐步上升,中國的石油安全正受到嚴重挑戰,建立科學、合理的石油價格體系刻不容緩。我國已經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新機制有助于保障煉油行業的利益,穩定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但是,新機制存在著煉油行業平均成本、平均利潤難以確定、仍然不能夠如實反映我國能源供給狀況、國產原油加工成本如何計算等難題。因此,新機制仍然是一個過渡性機制,必須抓緊推進石油市場體系以及政府監管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為實現成品油市場化定價做好準備。
(四)加快制度創新、全面推進石油儲備體系建設
中國已徹底告別了沒有戰略石油儲備的歷史,中國開始嘗試運用戰略石油儲備來維護自身的石油安全供給,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這并不表示中國就已經建立起了石油儲備體系,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美日歐等國經過近30年的時間才建立起較為完備的體系。我國構建石油儲備體系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戰略儲備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儲備營運管理機構的設立、儲備油品的來源、儲備資金的來源、新儲備基地的選址、符合中國需求的儲備規模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