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環保總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長李新民在中國紙業環保論壇上指出:2004年,國家統計的41個行業中,造紙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于化工制造業,位居第二,廢水中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高居第一。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造紙行業的經濟貢獻率卻僅為2.2%!
進退維谷的中國造紙業
在“環境門”前,作為紙的發源地,中國紙業竟面臨被淘汰出局之險!業內人士說,作為“弱勢行業”,造紙業目前是左右無源、進退兩難。
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這百業俱興的時代,造紙業前行的步履卻顯得格外滯緩。在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中,造紙企業僅3家:晨鳴造紙集團排名第141位;金東紙業(母公司為金光集團APP)排名第383位;華泰集團排名第429位。3家造紙企業的平均銷售額為69.4億元,為500強平均水平234.9億元的29.5%。企業入選總數占0.6%,銷售額占總額不足0.2%。
而整個中國造紙行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僅為2.2%。
有分析認為,掣肘中國造紙業迅速發展的癥結,首先是傳統造紙工藝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以其對水質的污染為例:2004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221.1億噸,其中造紙業廢水排放量高達31.8億噸,占總量的14.4%;按廢水中最重要的COD來看,全國工業COD總排放量為509.7萬噸,其中造紙業占了33.0%。
一個經濟貢獻率僅2.2%的“弱勢行業”,卻以14.4%的廢水和33.0%的COD排放量污染著中國本來就極為匱乏的水資源,這顯然是個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
事實上,中國傳統造紙業對環境的破壞,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建國初期,盡管國際上普遍采用木材造紙,但出于節省成本、節約森林資源的考慮,中國造紙業采用麥草作為造紙的主要原料。然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草漿造紙帶來的弊端不斷突顯。草漿造紙廠的規模很小。制約草漿廠規模的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草類的收割必須集中在某一季節,這就要求草漿廠必須在一個時段內完成全年的原料采購,龐大的堆放場地、原料長期日曬雨淋造成的損失,都令草漿廠非常頭疼;二是由于草類纖維原料運輸半徑比木材小,所以草漿廠只能設在原料產地附近,規模受到原料供應量的限制。南京林業大學李忠正教授說:“草漿廠的規模都不可能很大,其技術裝備水平相對于大規模的木漿生產相差了幾十年,目前我國最大的草漿生產線只有10萬噸,大多是1~3萬噸。而草漿廠的污染治理水平與其規模有很大關系。”
李忠正教授還指出:“草漿黑液由于其含硅量大、粘度高、濾水性差,造成草漿黑液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而木漿可達到95%以上,例如國內新建的木漿廠——海南金海可達到98%以上。其次,堿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海南金海可達98%。再者,用水量大,國家規定的指標為每噸130立方米,海南金海為每噸36.2立方米。因而草漿廠中段廢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漿高6-7倍。如何解決草漿的污染問題,是至今國際造紙界尚未解決的課題。”
李忠正教授對草漿廠污染問題的關注,在諸多水污染事件中得到驗證,其中淮河污染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近年來,由于沿河紙廠排污嚴重,淮河流域水環境日趨惡化,到2004年,淮河中下游黑水四溢、魚蝦絕跡,政府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強制關閉了許多小造紙廠,才避免了整個淮河水系的崩潰。
那么,中國造紙業能否改變以草漿造紙的老路,走以林木造紙的新途?專家又指出,如是新途我們又將面臨原料采集對森林資源造成的破壞問題。
眾所周知,森林是防治水土流失、阻止土地沙化的天然屏障,是凈化空氣、提高大氣質量的天然氧倉,同時又是諸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天然保護區,因而對環境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倘若為發展造紙業而砍伐大量的森林,那么其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樣不可小覷。
2003年結束的全國第6次森林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大約有1.75億公頃的森林,森林覆蓋率為18.21%,較1949年的8.6%增加了1倍多。但中國人均占有森林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森林質量低,單位林地平均林木蓄積量小,只相當于一些發達國家的50%左右。
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所長徐大平教授說:“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每年仍然需要進口大量的木材。2004年的木材和鋸材的進口量接近我國產量的一半,外貿依賴度極高。此外,中國還進口了2451萬噸的紙漿、廢紙和紙產品,大約相當于1億立方米木材造紙后的產量。”為此,一些國際輿論稱:“中國在買世界的森林”!徐教授不無擔憂地指出:“如不能在短期內加快速生豐產林建設,加大科技進步對速生豐產林產量提高的貢獻,利用有限的土地生產更多的木材,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有錢也買不到木材的局面。”
草漿造紙,環境污染在所難免;木漿造紙,森林資源難以保障。中國造紙業進退維谷。
造紙業的路徑選擇
依靠進口可以解決中國造紙業的困境嗎?
全球經濟一體化新格局的出現,使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思想的主流。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應專注于生產自己生產效率最高的產品,國際分工使得各個國家專業化的生產最適合本國生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可使貿易各方獲得更大的福利。
基于這種理論,有人認為,既然中國的森林資源不具備優勢,不如將造紙業淘汰出局,所需紙品全部依靠進口——況且中國現今并不缺少外匯儲備。
但問題并不那么簡單。
華頓綜合經濟研究所沈晗耀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比較優勢理論忽視了運輸成本和經濟安全性。他認為,能源價格的高漲,將使運輸成本對產品的影響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過度專業化將削弱一個國家對于謀生的支配能力——一旦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采取壟斷或敵視行為,則國民經濟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特別是一些以資源為基礎的行業。如前一段的油價、鐵礦石價格的急劇上漲等,就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國家的經濟格局不能簡單地按比較優勢理論構架。造紙業雖劃屬輕工類,但其原料普遍為木材,屬資源性行業,不可能完全依賴進口,否則等于將使本國的經濟安全受制于人。”
所以,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造紙業。就森林資源的擁有量而言,發展中國造紙業確實不具備優勢;但是,有專家指出,優勢與劣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優勢也可以培育、創造。
要解決林業資源緊缺問題,中國依靠大力發展人工林的政策,調整產業布局。對此,國家發改委在去年頒布的造紙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強調,要實施“林漿紙一體化”的政策,即鼓勵國內造紙企業大力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讓造紙業逐步實現“自給自足”。
樹種爭議紛起
然而在采訪中發現,對于采用什么樹種發展人工林,尤其對于適宜在南方種植的桉樹速生豐產林,目前存在相當爭議。一些從事動植物和環保研究的專家認為,桉樹人工林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生態學博士解焱認為:“桉樹原生在澳大利亞,它的生存特性和生態習性跟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物種是協調的。但是一個物種一旦離開原產地到了異國他鄉,它原來那些優良的生物學特性(比如適應性強)就有可能變成有害的特性。它對異地的原生物種有極大的排它性,生長迅速,其他物種都不能和它一起生存。”
中國西南林學院副院長楊宇明教授也認為:“中國種植桉樹的歷史并不算長,但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特別是生物多樣性減少已確實存在,只是不同地區程度不同而已。”
歸納起來,對于桉樹人工林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三點:吸取水分過多、破壞地力、排它性。
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首席專家陳少雄則認為:“巴西是目前世界各國中桉樹發展最快、人工造林水平最高、利用率最高的國家,種的桉樹遠比我們多,什么問題也沒有。這說明不是桉樹本身的問題,而是經營的問題。那些反對種桉樹的專家不是桉樹專家,不太清楚,看了幾個林地就匆匆下結論,科學的態度是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要發揮它的優勢、克服它的劣勢。”
廣東的雷州半島是中國種植桉樹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地區,人工林總面積已達到18.6萬公頃(合279萬畝),其中絕大部分是桉樹。曾長期擔任湛江市林業局局長的林康英指出:“雷州種植桉樹已經有50多年了,如果桉樹破壞地力的話,那么現在桉樹產量應該越來越低。但事實是,這里桉樹人工林的產量從1970年的0.3立方米/畝·年,提高到目前的1.5立方米/畝·年。”
同為桉樹,同樣種植在中國大陸,專家學者們為何見仁見智、各執一詞?
其實,對于桉樹的爭議很多是由經營方式不同所致。在中國南方的實地走訪中發現,很多桉樹人工林由農村集體或個人種植,造林密度往往高達每畝300~666株,比科學造林的每畝100~150株大了幾倍。任何樹種種植過密,林下都不會長草,因此這種不科學的種植方法,造成桉樹底不長草的排它性的假象,而且林木產量也很低。此外,當地農民對桉樹“全樹砍伐”,(即將樹干、書皮、樹葉、樹枝、樹根等全部收獲取走),80%-90%的養分元素被帶出人工林生態系統,嚴重影響桉樹人工林的養分循環。
尋求安全環保的解決之道
針對不同的觀點,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魏殿生曾在報告中明確指出:“有爭議是正常的,但不能在爭議中過日子,否則會耽誤發展。速生人工林一定要注意科學規劃,具體設計要因地制宜。也不能搞得桉樹人工純林面積過大,要注意多樹種配合,考慮綜合配套。否則,容易造成生態系統的不穩定。但這也不是意味著每塊桉樹人工林都要混交。工業原料林需要集約經營,如果每一塊林地都混交,沒法收獲,也沒辦法經營。種樹的時候,可以采用不同樹種的林塊交錯組合排列等方法,來降低人工林的‘純度’。”
此外,中國林業科學院、糧農組織(FAO)森林基因資源專家組王豁然教授則從定位和功能上對人工林做了很好的詮釋:“人工林的首要目標是追求最高的木材產量和最好的木材品質,就像雜交水稻和玉米追求高產和營養一樣。如果我們把樹木和水稻、玉米一樣看做能夠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同產品、滿足不同生存需求的作物,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偏執地要求外來樹種速生工業人工林一定要具有生物多樣性呢?”王豁然教授強調:“正是因為以產業形式發展了工業人工林,我們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天然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功能。”
分析人士認為,我們對森林的傳統看法應該有個轉變,森林不單只是為了創造生態效益,而且還擔負創造經濟效益。正如國家林業局將森林分成公益林和商品林一樣,前者是追求生態效益最大化,后者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人工林實際上是一種樹作物。同時,也不必對外來樹種全盤否定——原生北美的梧桐,而今不正普遍地生長在我國,裝扮著城市的街景?關鍵是要科學地分析。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既要發展本國的造紙業,也必須注重對環境資源的保護;而要取得產業與環境的雙贏,就要以木漿為原料,擴大規模,大力發展人工林,走林漿紙一體化道路。事實上,入選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的3家造紙企業,其在環境保護和人工林建設方面就走在了傳統造紙企業的前面。據中國林紙企業家俱樂部統計,產量占中國紙業40%以上的大型造紙企業,其COD排放量不到全行業排放量的10%。
例如晨鳴紙業2004年產量260萬噸,COD排放量為1.5萬噸,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7%;而中國最大的紙業集團金光集團APP,即使算上其在海南的漿廠,500多萬噸總產量,COD總排放量僅為5200多噸,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在造林方面,截至2005年8月,APP共種植近400萬畝人工林,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是國內林漿紙一體化最有力的推行者。晨鳴和華泰集團營造的人工林也超過100萬畝。雖然對中國造紙原料的巨大需求相比,這些人工林的產量目前還只是杯水車薪,但他們正在尋找突破“環境門”的阻礙,標志著中國現代造紙業踏上了與環境和諧發展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古人發明了造紙術,現代的中國人也必須尋找走出“環境門”困擾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