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上游向下游的傳遞過程中,由于“競爭阻隔”,成本沖擊在逐步弱化,但仍然大于需求增長帶來的價格提升幅度,導致多數生產領域里利潤率水平下降。
3、不同領域的成本沖擊程度取決于四方面因素:
第一、產品附加價值及對上游投入品的依賴程度,塑料原料占制品企業成本的70%-80%,中低檔產品附加價值嚴重依賴于原料價值。
第二:長期合約;(塑料原料貿易基本沒有長期合約,這顯然是今后貿易企業和制品企業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
第三:國際化程度(國際采購和國際市場),(國內的生產的原料和進口料之間存在微妙的競爭關系,國內料產量不斷擴大,但在特種品種上,差距過大。通用料市場價格的制訂權被國內料控制。)
第四:市場競爭格局決定的企業價格談判能力,原料貿易商和制品企業面對龐大的石化企業完全沒有談判能力。
4、成本沖擊的結構性影響:
第一、改變了不同產業環節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表現出從產業鏈下游向上游傾斜的趨勢;
第二、改變了產業內部的競爭格局:大型企業抗擊風險能力高于中小型企業,國有企業一定程度地優于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優于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業。
第三,成本沖擊的結構性影響本身又形成對成本沖擊的反作用力。
第四:促使針對瓶頸的短期供給調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煤炭、電力、運輸等
等領域的超負荷運行。能源和原材料短缺——不會制約發展,但會影響結構,供應能力的短缺被擴大了,將短期問題長期化,隨著全球各原料生產基地生產能力的擴充,短缺問題會逐步下降;
國際經濟一體化實質上提高了解決資源短缺瓶頸的機會,提高了能源、原料的安全程度。
5、成本沖擊的積極意義:
第一、促進了企業控制成本的努力;
第二:促進了上下游企業之間長期合約的增加,加快了企業之間各種戰略合作關系的形成,提高了產業之間的組織水平;
第三:促進企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四:促進了產業內的競爭淘汰,有益于產業內組織結構的水平提升。
成本沖擊的一系列效應是中國經濟生活中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具體表現和實現方式。
成本沖擊既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障礙,也是促進這一進程加快推進的契機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