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歷史
世界上含天然橡膠的植物約有兩千種,但有工業價值的目前僅三種,即三葉樹橡膠、銀膠菊灌木和杜仲樹。三葉樹橡膠和銀膠菊灌木橡膠的分子結構均是順式聚異戊二烯,而杜仲樹橡膠的分子結構是反式聚異戊二烯。
三葉橡膠樹原生長于南洲亞馬遜河流域,1876從巴西引種至東南亞,我國于1904年首次將三葉樹由新加坡引種至云南,1905年日本人將三葉樹引種至臺灣,1906年海南華僑又將此樹從馬來西亞引種至海南島,使橡膠樹漸漸在我國種植并生產天然橡膠。
人類在18世紀已開始認識三葉樹天然橡膠;用三葉樹橡膠溶于松節油可做膠粘劑,固體天然橡膠可以擦去紙上的鉛筆字,用橡膠把兩層織物粘起來可以防水布,可做膠鞋。但后來發現這些防水布、膠鞋當天冷時變得很脆,而當溫度稍高時,橡膠又變得發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Goodyear(美)無意中發現了橡膠硫化現象,并于1844年申請了專利,由此誕生了最早期的橡膠產業。
銀膠菊灌木原產于墨西哥半干旱地區,后來美國和前蘇聯都進行了引種,銀膠菊膠中樹脂含量高,需經處理去掉樹脂后才可以做橡膠使用,因此價格高于三葉樹脂橡膠。我國于80年代曾從美國引種銀膠菊灌木,同時我國也有一些野生銀膠菊品系,但是銀膠菊產膠量太少為(6%),未能得到工業利用。
另一類可做為天然橡膠的是杜仲樹產的杜仲膠,其分子結構為反式聚異戊二烯。早在1851年美國人就認識了杜仲膠,稱其為Gutta-percha。用它制備塑料,而做不成彈性體。直至上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發現提高交聯密度可以使反式聚異戊二烯做成彈性體后(這一成果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約在90年代美國出現了合成反式聚異戊二烯橡膠的工業),杜仲膠作為天然橡膠資源才成為可能。然而由于杜仲樹產膠量太低(約2%~6%),難有商業價值,到目前為止,這一可能性還未成為現實。
生產規模
人類大約在18世紀就開始利用天然橡膠了,20世紀30年代有了合成橡膠,現已開發出幾十種各具特色的合成橡膠,但卻很難有一種合成橡膠具有天然橡膠那樣好的綜合性能。因此,至今天然橡膠的消耗量仍約占橡膠總消耗量的40%。
目前世界天然橡膠總產量的98%以上來自三葉橡膠樹,三葉橡膠樹適于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高溫高濕地區,全世界天然橡膠總產量的90%以上產自東南亞地區。主要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和泰國;其次是印度,中國南部,新加坡,菲律賓和越南等。
產品應用
天然橡膠具有很好的彈性,這是由于天然橡膠分子鏈在常溫下呈無定型狀態、分子鏈柔性好的緣故。其彈性模量為(2~4)MPa,約為鋼鐵的1/30000;伸長率可達1000%以上,為鋼鐵的300倍;其回彈率在0~100℃范圍內,可達50%~85%以上。隨著溫度的升高,生膠會慢慢軟化,到130-140℃時完全軟化,200℃開始分解;溫度降低則逐漸變硬,0℃時彈性大幅度下降,冷卻到-70℃~-72℃以下時,彈性喪失變為脆性物質。受冷凍的生膠加熱到常溫,仍可恢復原狀。
天然橡膠具有較高的力學強度。天然橡膠能在外力作用下拉伸結晶,是一種結晶性橡膠,具有自補強性,純膠硫化膠的拉伸強度可達(17~25)MPa。
天然橡膠具有良好的耐屈撓疲勞性能,滯后損失小,生熱低,并具有良好的氣密性、防水性、電絕緣性和隔熱性。
天然橡膠的加工性能好。天然橡膠良好的工藝加工性能,表現在容易進行塑煉、混煉、壓延、壓出等。但應防止過煉。
天然橡膠的缺點是耐油性、耐臭氧老化和耐熱氧老化性差。天然橡膠為非極性橡膠,易溶于汽油、苯等非極性有機溶劑;天然橡膠分子結構中含有大量的雙鍵,化學性質活潑,在空氣中易與氧進行自動催化的連鎖反應,使分子斷鏈或過度交聯.使橡膠發生粘化和龜裂,即發生老化現象,與臭氧接觸幾秒鐘內即發生裂口。
天然橡膠具有最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和加工工藝性能,可以單用制成各種橡膠制品,也可以與其它橡膠并用,以改進其它橡膠的性能如成型粘著性、拉伸強度等。它廣泛應用于制造輪胎、膠帶及各種工業橡膠制品。所以,天然橡膠是用途最廣的通用橡膠品種。
(供稿:胡漢杰)
主要參考文獻:
1.《高分子科學技術發展簡史》 錢保功 王洛禮 王霞瑜 編著 1994年出版
2.《功能高分子與新技術》 何天白 胡漢杰 主編 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