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沖動加劇過剩 投資熱潮或許正在帶來新的危機。
“在發展地方經濟的愿望帶動下,大上項目的地方比比皆是。”一位消息人士告訴記者,過剩問題正在嚴重加劇,而且不少地方新投資的項目多為低端產品。
不久前發改委公開點名批評的煤化工便是一個例子。數據顯示,煤化工產能過剩超過30%, 50%的石化產品供需基本平衡但偏多,20%的產品是供過于求,只有30%的產品是供不應求。
10月20日,石化協會發布了《石油和化學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對氯堿、純堿、電石等多項過剩危機嚴重的行業,3到5年內原則上不再增加新的產能。”在此之前,發改委牽頭制定了各行業振興規劃,在《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經過三年調整和振興,到2011年產業結構趨于合理。
以甲醇為例,記者了解到有一個省份規劃了1200萬噸的產能,另外還有一個省也規劃了600萬噸的產能,這兩個省的產能加起來就超過了2008年中國的甲醇產量。據悉,去年中國的甲醇產量是1126萬噸。
在地方的石化振興規劃中,甲醇并不是個案。本報記者采訪獲悉,7月磷肥行業的投資增速更是達到了97.12%。
除一些傳統行業之外,產能過剩已經蔓延到多晶硅、風電等新興產業。同樣,全國“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目前多達17個。
與上馬大項目截然相反,淘汰傳統行業落后產能卻難上加難。其原因是,產能的淘汰涉及到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多種問題,而且還影響到了地方的財政收入。“上大項目是地方政府難以抑制的沖動。”一位地方發改委官員告訴記者,不可否認地方政府的GDP情結還很濃重。